大學生管理的模式構建與相關問題研究
發布時間:2018-04-11 16:00:01
【摘 要】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決定了對該群體的培養需要格外關注。大學生管理模式各種各樣,不同院校針對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往往會采取不一樣的管理模式。文章介紹了三類常見的大學生管理模式,并就管理模式的構建工作進行介紹,分析其優劣,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 管理模式 大學教育
大學生管理的意義
大學生肩負建設國家的重任,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為此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同時,大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其對于事物的判別還不具有成熟的思路,不能夠很好地實現自我控制,為此,對大學生進行管理也是必要之舉,是幫助大學生成才的主要手段,是一種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監督的手段。目前,許多高校也在針對大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探索,試圖構建出一套成熟的大學生管理模式,使其能夠得以復制,惠及更多的大學生,幫助他們成才,從而促使高校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
大學生管理的模式及其構建
當前,常見的大學生管理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一元制管理模式、二元制管理模式和多元制管理模式,三種管理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管理路線的不同。
1.一元制管理模式
一元制管理模式又常常被稱之為單一性管理模式,其管理思路基本就是從學校到學院,再到班級,最后到學生個體。該種管理模式在以往較為常見,是一種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模式。
一元制管理模式較為簡單,管理線路單一化,但是這種管理模式卻能夠更好地實現管理工作的集中化,因此,在過去的大學生管理工作中,該種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為許多大學所推崇。單一管理模式下的大學生學習更加有規律,生活作息更加合理,采用該種管理模式的大學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井井有條的感覺。然后,隨著國家對于大學生發展要求的變化,提出培養新型大學生,要求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避免大學生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鼓勵大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堅持學習。此時,一元制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大學生管理要求,從而逐漸退出大學生管理工作的舞臺。
2.二元制管理模式
二元制管理模式與一元制管理模式的區別在于該種管理模式從兩個方面對學生實施管理,一方面是一元制模式中所強調的課堂教學管理,另一方面是學生宿舍生活管理,為此形成了兩條管理主線,分別是“學校——學院——班級——個人”和“學校——后勤服務——宿舍——個人”。
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出現與高校后勤工作社會化改革有著重要關系,2002年開始,教育部對高校后勤工作高度重視,指出宿舍既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自此,更多高校開始加強學生宿舍管理。嚴格來說,宿舍主要是學生的休息場所,將其納入學習范圍內主要是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將學習狀態保持下去。二元制管理模式的應用使高校后勤服務部門得到重視,成為了學生管理模式中的主體之一。二元制管理模式的應用對于減輕學校管理壓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高校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中。
3.多元制管理模式
多元制管理模式相較于前面兩種管理模式在管理主體上更加豐富,除了高校、后勤,還包括有政府、家庭和學生自己。實際上多元制管理模式就是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關注,但是以學生自我管理為核心,其他的管理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起到了監督和警示作用。
多元制模式是建立在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基礎之上,鼓勵社會各方面人員及單位積極參與,共同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多元制管理模式的出現與高校發展有著重要關系,之所以多元制管理模式會出現與高校生源多元化有著重要關系。顯然,多元化生源對于管理上有一定的要求,單一化的管理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發展要求,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是不適合的,想要實現學生全方位發展就必須要保證學生的優勢能夠得到發揮,使其能夠接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為此,采取多元制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大學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總體來說,現有的三種管理模式能夠滿足多數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其長,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在此,先對大學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應對策略進行思考。
1.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
三種學生管理模式都是為了促使學生能夠在高校中更好地學習,但是忽略了學生自我情緒感受。在一元制管理模式中,管理較為單一,管理目的也十分明確,便是實現學生更好地發展。但是這種直接管理方式也會存在一定缺陷,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一元制管理模式中的主導是學院和學校,學生處于被管理狀態,長期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在此情況下,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需要長期依靠外界監督和幫助才能夠實行自我管理。二元制管理模式相較于一元制管理模式,對于學生的生活方面有所考慮,但是其出發點并非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而是服務于學習。多元制管理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凸顯較為明顯,較能夠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要求。
無論是高校,還是教育部門都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深入思考,在管理中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管理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獲取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對管理模式進行完善、改進。最能凸顯出學生主體地位的管理模式,便是高度重視學生想法,積極獲取學生意見,轉管理型管理為服務型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凸顯出教師、學校和教育部門的服務意識,使學生能夠更加自在、自由地發展。
2.管理過程中信息交流
管理工作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無論是哪種管理模式,在信息交流上均缺乏考慮,沒有將信息交流更好地納入其中。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是單向進行的,這也就意味著學生群體在現有管理模式中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況。缺乏交流的管理工作勢必會顯得更加單調,然而這卻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中的同病。
結合高校大學生管理過程中信息交流缺乏的現狀,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管理上需要建立信息反饋體系,無論是處于管理過程中的哪個環節,都需要向上下進行信息反饋,既要讓上級了解下一級情況,又要考慮下一級學生的感受。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學生需要對班級以及學院的管理進行意見反饋,對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提出自己的想法,對于管理過程中較好的舉措,也要進行評價。同時,學校、學院、后勤以及政府等方面,需要主動了解學生想法,對于學生所提的意見及建議進行全面考慮,最后通過不斷地溝通與交流達成一致。
3.管理效果的評價標準
現行三種管理模式中,均沒有對管理效果的衡量標準或評價標準作出解釋,這種情況下,模式建立者難以對管理模式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因此,管理主體不能對管理模式的適合性進行判斷。為此,還需要對管理效果的評價標準進行明確、完善。
管理效果評價標準的建立需要以學生反映情況和實際應用效果為評價基準,評價標準大概如下:一是學生對于該種管理模式的直觀感受,其評價內容包括管理模式是否有益于自己學習;管理模式中是否存在不適感;管理模式對于自我發展是否有幫助。二是學院教師以及行政教師對管理模式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該種管理模式下的反應;該種模式是否有助于教學工作開展;該種模式是否有助于學生全方面發展。三是學校以及校外管理層從整體對管理模式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學校管理工作中問題出現頻率;學生在校外管理模式下能否更好地發展。
結 語
大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生管理模式的選擇對于管理工作的開展極為重要。為此,在高校大學生管理中,學校需要結合學生培養目標和社會人才需求對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從而使管理模式更加適合學生,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顧現朋、布占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綜述》,《東南大學學報》2009年。
[2]李勝芳:《播客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3]周立、張耀春:《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與管理的思考》,《遼寧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