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閱讀的美景之中——西安市灞橋區教師“沐春閱讀共同體”側記
作者:聶蕾
發布時間:2018-03-30 16:39:0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亟待重建的精神世界
“在教學一線摸爬滾打二十多年,酸甜苦辣,樣樣嘗遍,當我教得最好的的時候,課堂就像瀑布,感受得到思想、知識的氣勢之美,瀑布落差激起的水花在教室蕩漾,師生心醉的場景終生難忘,大家被教學共同體這一偉大事物共同吸引;當我教得最差的時候,教室里就像沉寂的空曠之地,學生因為恐懼,集體沉默;老師躲在教科書背后,羞愧的無地自容。”曾經的趙清風也很迷茫。
2007年,趙清風離開教學一線,調到灞橋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擔任高中語文教研員。隨著工作性質的轉變,接觸的教師也越來越多,她發現這種迷茫的狀態并非個案,而是一種相對普遍而又隱秘的存在。
寧宇在筆記中這樣寫道:在日復一日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輪回里,做教師的漸漸被磨掉了性格的棱角,喪失了生活的激情,消磨了工作的熱情,精神家園也日漸荒蕪。日子在忙碌中流逝,沒有了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人越忙越空虛。有時忙著忙著,還會陡然生出幾分無奈與悲哀。 不滿足現狀,但也沒有改變的勇氣!在繁瑣忙碌中,不知不覺地,我把自己弄“丟”了!我的課堂里沒有“我”,我的工作里找不見“我”,我的生活里也尋不見“我”。忙碌中,我的真實感受被風干,精神棲息的園地一片荒涼,從前那個從容灑脫有情懷的“我”漸漸遠離了現實中的我。深陷忙碌的泥潭,我無力自拔,也無法自救。
康知霞將教師的這種普遍迷茫歸結為“教師三問”:1.有沒有感覺到我們教師的日子簡單重復?每一天都是起早貪黑、忙忙碌碌,事務繁雜瑣碎,卻很少有成就感,愉快感,更多的是無奈和心靈的桎梏,多半是被生活裹挾著前行?2.是否感覺獨生子女代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他們吃穿不愁,獨立個性,好玩散漫,精神堅韌者稀少,卻要求挑剔繁多?3.是否感覺到我們老師越來越不好當,領導要求很多很高,我們自由很少很薄,孤獨迷茫很多,恐懼焦慮也多,職業幸福感越來越少?
“我發現,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各種各樣的培訓,都在從技術層面上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卻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有一次,趙清風到某鄉村中學聽一節高三課,具體上的是什么內容早已沒了印象,但那女老師聲音微弱,神情萎靡,深深留在了她的印象里。下課后那女老師告訴她,壓力太大,耳朵聽不見了。她驚訝的同時,深深慨嘆——我們該如何“拯救”教師們幾近崩潰的精神世界?幾經探索,教育閱讀開始了,從單一的文學類閱讀,涉獵到美學和哲學,教育類的經典著述也成為了寶貝,趙清風的精神世界由此打開,要用閱讀幫助更多的教師打開并重建精神世界的想法漸漸萌發。
相遇從一本書開始
2013年,趙清風在一次活動中結識了上海浦東教發院的王麗琴博士與北京師范大學的吳國珍老師,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相遇。
“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善。”趙清風覺得這句話一下子就說到了她的心坎里。“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以此為理論基礎,2013年10月18日,灞橋沐春閱讀共同體正式成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成為共讀的第一本書,五年來,先后有趙清風、孔令元、康知霞、韓慧英等老師領讀這本經典著作,它是共同體一切活動的基石。
在共讀中,共同體成員逐漸認同其中的理念:教師們極其需要在超越小我局限中,充盈本體喜悅而復歸內心安適自在,達成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向著新的可能性開放自己,防止張力撕裂自己,防止教師自己與學生、教學以及周圍世界分離。只有激發教師心靈潛能,才能推動優秀教學的誕生。
在閱讀《教學勇氣》的同時,參加“勇氣更新活動”也成為沐春的一項常規活動。2014年4月沐春人組團參加了在北京80中學舉辦的第二屆“勇氣更新活動”,參會的十多名教師如今都已成為了沐春的骨干力量。2016年暑期,沐春人組成志愿者團隊,主動承辦了全國第三屆“勇氣更新·長安行”活動,邀請了20多位知名教育專家、優秀教師作報告,吸引了省內外200多名教師參與,也給沐春注入了更多新鮮的血液。
“教育的問題多如牛毛,各種各樣的議論好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看看我們自己,坐而論道,有誰不會!起而行之,又有幾人?聆聽長安行講者的言談,我有那么多的共鳴,可是自己最缺少的,恰恰是最可貴的東西:行動。長安行結束,離開濱河學校,繞過校園東南角,看到路邊花圃中的蘋果樹上一個雞蛋大小的青蘋果,青翠欲滴,可愛至極。于是突發奇想,來年,一定要帶著自己的青蘋果參與勇氣更新,馬上行動吧!”活動結束后,陳立強老師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沐春閱讀共同體。
“我以教師志愿者的身份,和好朋友王敏參加了為期三天的‘長安行——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那幾天我累并快樂著,每天從長安縣到鐵一中濱河學校來回奔波,卻心情激動,頭腦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風暴,因為遇見了許多教育界有思想優秀的教育大咖們,他們是做真教育的人。第一次感受到教師共同體的力量和美好,心里非常震憾。”康知霞老師因“勇氣更新活動”而結識沐春人、認識共同體,并加入沐春。
“王麗琴博士是一個關鍵人物。沐春就是在她的提議和幫助下成立的,讀書會剛開始的運作方式就是借鑒王老師在上海組織的讀書會模式。2016年,在她的建議下,我們沐春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灞橋勇氣更新種子營正式上線。”趙清風說。2016年10月26日,灞橋勇氣更新種子首屆教師研習營在西安市三十四中開營,現場12名領讀者宣布共讀規則,并招募共讀成員。2017年第二屆種子營開營時,領讀者已有20多名,其中有一些就是在第一屆種子營活動中成長起來的,如康知霞、寧宇等,而且還出現了4位領著共讀的學生的領讀者(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的李紅梅、東城一中的寧宇、慶安中學的王敏、第十九中學的阮金芳)。沐春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結構形式上都有了重要的突破。
“沐春剛產生的時候,有一種報團取暖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同好會,因為共同的興趣——讀書而聚集在一起。但是,漸漸地,我們發現共讀和共同體的組織形式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于是我們決定走出去,與更多人分享閱讀的美好體驗,閱讀走向公眾活動就這樣誕生了。”賈向盈老師是沐春最早的一批成員,多年來一直負責讀書會的具體事務。
2016年4月13日,“閱讀走向公眾”第一次活動在西安市三十四中正式開啟,李紅英、閆莉、阮金芳、吳彥超四位老師與三十四中的分享個人閱讀的體驗。“我當時還不是沐春的成員,那天是被臨時叫去幫忙的,結果聽了幾位老師的共讀經驗后,覺得共讀這種形式真的不錯,于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讀書會。”目前,趙曉龍已經成為沐春的核心成員,并作為領讀者先后帶領成員共讀了《論語》和《老子》。
“通過走向公眾活動,讓更多的教師感受到了閱讀的美好,不斷有新成員加入。參加讀書會,教師們在閱讀上變得更加專注。專注意味著讀得認真,讀得深入;專注也意味著持續的、有主題的思考;專注還意味著——可能也是最為重要的——在日常的、物質的生活之外,開始有了超越性的精神生活,開始過一種有思考的生活。”趙清風說。
傅國涌說:人生最美是相遇。確實,遇見一本好書,遇見一個好朋友,遇見一位心靈的導師,是人生一大幸事。屈峰濤回顧與沐春的相逢與相伴,寫下了《行香子·致沐春書友及共讀過的書》:幾度相逢,如沐春風。書為媒,攜手前行。借些溫暖,聊慰平生。只喜歡花,喜歡月,喜歡卿。夜若凝固,眼卻柔情。最迷那,淺笑盈盈。回眸一笑,江海波平。念有時乖,有時壞,有時萌。
分享、交融與成長
帕爾默說:相遇和交融會不可避免地改變我們。在最深層次,認識總是共同分享、相互聯系的。
五年來,沐春堅持與一切愿意深度閱讀并在課堂上有所作為的老師一起走下去,吸引了二十多個核心成員,輻射帶動起了灞橋區內外一百多位成員。以灞橋區中小學教師為主,吸納了藍田、長安、蓮湖等縣區的老師參與,也得到西工大附中、鐵一中濱河學校、陜西師大附中、交大附中領導和老師的鼎力支持。
“我最喜歡共讀這種形式。共讀能督促自己,而且在交流、探討、辯論中,也會有新的觀點迸發,這種感覺特別好。所以,我現在把這種形式也引入到了我的課堂里,目前已經招募到40多名學生,共讀馬小平的《叩響命運之門》。”2016年,寧宇參加了孔令元的共讀小組。“雖然孔老師年齡比我們很多人都小,但大家都稱呼他一聲‘孔組長’,因為在我們看來他把這件事做到了一種極致。”
在孔令元的共讀小組里,成員們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共讀內容,每天群值發言,還要撰寫讀書筆記,定期發到群共享文件中,供大家探討分享。為了加強溝通與交流,孔組長還不定期組織群成員的聚會游學活動。寧宇印象最深的有兩次:2016年12月的陜西省美術館游學活動,2017年暑期的“西北自駕游活動”。“游學活動中,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增進了解,相處起來就像一家人一樣輕松自如。每次活動的高潮是評選優秀讀書筆記,獲獎者還可以得到趙清風、孔令元老師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一件披肩,幾本書,一個手袋等。禮物雖小,但大家都很喜歡。”目前,這種方式也逐漸地被其他小組借鑒學習。
“共讀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用活動促進閱讀,用交流碰撞思想,用寫作深化體驗,相互砥礪,各自精彩!”王敏這樣總結道。
陳立強在沐春書友的幫助下課堂改變計劃啟動:逐個回訪教過的第一屆學生,搞清楚自己當年的教育教學,到底給他們留下了什么;開設閱讀課,每周至少有一節課什么都不講,讓學生專心閱讀;開設體驗課,飽滿學生的生命感受,觀秋葉,玩冬雪,賞春,。聆聽天籟,展示廚藝;開設討論課,進而著手開發系列的“知己課程”, 針對陸續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認知特點,嘗試幫助他們構建個體生命。除了講解學生自學困難比較大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給自己的語文課定了“四不原則”,即不講課文、不布置課外作業、不安排寫作文、不講考試卷子。一年實驗下來,所帶兩個班的學生輕松愉快,學習的熱情也被逐漸調動起來。
“自從和教學勇氣的的小伙伴們一起讀書后,我的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而是想著培養孩子的興趣,如何使自己的課堂因聯合而有效。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了一定的變化,讀書讓我們的課堂精彩,讓我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陳云娜這樣詮釋課堂改變的原因。
灞橋沐春閱讀共同體致力于教師閱讀的推廣,不斷組織教師深度閱讀經典,討論問題,發表文章,走向公眾,教師發表的閱讀文章共一百多篇,參與編輯的教育類書籍三本。沐春閱讀共同體不僅僅讀書,更著眼于通過讀書,激發教師心靈潛能,推動優秀教學的誕生。參與者追求課堂上偉大事物出現——這偉大事物就是讓主體呈現,讓主體處于課堂的中心且在永恒的發展和變化之中。
五年前,這只是一個由十幾個愛讀書的教師自發組織起來的、不為更多人知,甚至不被理解的小團體;五年后,它已被更多人所知、理解、依靠,并成為自我認同、精神成長與自我改變的一處棲息地。
“閱讀,讓我們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趙清風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