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發、紅裙外帶一副近視眼鏡,三十年來似乎一直是劉希敏的標配,劉希敏是西安市慶安小學的語文老師。“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傲人的成績,我就是草根一枚?!彼洺_@樣風趣地說。

我是草根,但我很快樂

早上7點,劉希敏準時來到學校。圈內的人都知道,慶安小學在蓮湖區已經連續20年綜合教育質量穩居魁首,而劉希敏所帶的班級近20多年來都是在校內名列前茅。每當人們提起這些,校長李燕就會告訴大家原因:“這后面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深有體會?!钡莿⑾C舨挥X得這是苦,她對記者說:“教書是我的快樂,孩子們的進步是我的自豪,把一張張”白紙“畫成五彩斑斕的”國畫“是我的成就,教學成績在我的眼里不是最重要的?!?/p>

多年來,土門附近許多家長口耳相傳,于是大家都慕名而來,要求把孩子放進她的班級?!皠⒗蠋煄С鰜淼暮⒆犹貏e懂事。要不是學校有規定,估計她的班級就裝不下了。”學校少隊室孟老師說。

上午8點,劉希敏走進了教室,馬上有眼尖的學生說了句,劉老師今天換絲巾了,真漂亮!這才配我們的劉老師。忽然從后面站起來了個女學生,徑直走到講臺前,輕聲說:“劉老師,昨天看您用手抵著腰上課,這是我媽媽經常用的膏藥,可管用了,一貼就不疼了?!?/p>

那一刻,劉希敏眼圈紅了。名師畢竟是極少的,像劉希敏這樣的“草根”們占了絕大多數,她們支撐著整個教育的基底。從某種角度上說,她們才是最可愛的。

師道至簡 唯愛有恒

哲學家巴赫說過,教育的靈魂是愛。劉希敏沒讀過巴赫的作品,但“英雄所見略同”,她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從四樓走到一樓,正趕上同學們課間活動。三三兩兩的學生們見到我倆都會停下來,畢恭畢敬地說聲:老師好。一共19次問候,沒有一個學生漏掉!

“教好學生我沒有什么秘訣,非要說的話,那就是愛,從教師心底發出的愛?!眲⑾C粽f?!拔覐牟徽f孩子,你應該怎樣怎樣,我會自己先去做,不停地作。然后,你會發現有一天孩子也會去那樣做,你再鼓勵她。像撿地上的廢紙團就是這樣,我堅持了一年多,孩子們才漸漸養成了這個習慣?!?/p>

下午,劉希敏喜歡在讀書時間給孩子們大聲朗讀言辭優美的勵志故事,這一讀就是幾十年!“很多老師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既培養了孩子的閱讀習慣,又熏陶了文學的美感,還塑造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但就是堅持不下來,也就始終無法形成一種濃厚的氛圍,而積極的氛圍是育人的最好方式?!皠⑾C粽f。這種堅持劉希敏用在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孩子感恩、孝道、自理、誠信等等,和這些美德有關的家庭作業,她一布置就是6年,從一年級入學到六年級畢業,二千多個日日夜夜里,早已內化進了孩子們的血液?!皟炐愕牡赖缕焚|是對學習有積極的反作用,這是我多年教學的一個經驗總結?!?/p>

由于所帶班級綜合素質較高,劉希敏多次被評為校優秀班主任、區優秀黨員、市優秀德育老師。但她對這些名譽很是淡泊,很多都記不清楚或者根本不記得了,遠不如說起她的學生那樣如數家珍,清晰明朗。

有教無類 教亦有術

下午自習課上,在有的班還沒有平息從操場上帶回來的興奮時,劉希敏的班里已經鴉雀無聲了。安靜了20分鐘后,劉老師班里卻忽然像沸騰了的開水一樣,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開始了熱烈的談論。

“我覺得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學段,最重要的不是分數,是習慣的養成。有了好的習慣,分數遲早都會有的。所以,我有計劃地培養他們的各種習慣。我要求我的學生首先要學會傾聽,這對于小學生來講太重要了。素質教育的六大核心素養一定程度上都從學會傾聽開始。”因此,劉老師的課開始的20分鐘內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傾聽,20分鐘之后就可以按照老師的設計“撒開丫子釋放”了。

曾經有個匈牙利的小朋友來慶安小學就讀,由于漢語基礎為零,老師們都不太想收入自己的班級,劉希敏最后接收了這個叫丁丁的孩子。四個月后的期末考試,丁丁的語文成績竟然得了100分。于是劉希敏趁熱打鐵,在全班掀起了“向丁丁學漢語”活動的熱潮。

“丁丁的傾聽習慣特別好,課堂高效20分鐘,他的大眼睛就沒有離開過我的眼睛。”劉希敏說:“除了學會傾聽,還有像閱讀習慣、自制習慣、計劃習慣等等。學傾聽就學會了專注,學會閱讀就會擴大知識面,學會自制就能自己管理自己,學會計劃就能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了這些好習慣和優良的品質,還怕沒有成績嗎?”劉希敏笑了笑。

“思”貫中外 筆耕不輟

一縷余輝照在劉希敏臉上,她的眸子深邃而堅定。窗外是家長們接孩子的嘈雜聲和叫喊聲。面朝樓下,記者和劉希敏不約而同脫口而出:中國的家長辛苦??!

“中國的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很多家庭的父母對獨生子女很寵愛,卻忽視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責任擔當的培養,因此,老師要盡力去做彌補。“”孩子固然應該多鼓勵,但是我還是比較贊同德國的懲罰式教育,對于中國孩子來講,不能一味地只是強調鼓勵。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還是七分鼓勵三分懲罰比較合適?!眲⑾C粼趯懼慕虒W反思,時不時抬起頭說上兩句感想。

劉希敏由于女兒上大學了,時間比較充裕。她就把所有精力放在閱讀中外教育書籍,思考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方法上,并把思考的這些東西用文字記錄下來。

記者問她為什么不出書?她笑了笑說,不成熟。那些文字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教育人對中國小學教育的關注罷了。

可貴的不就是這輕描淡寫的“關注”嗎?從中,記者看到了中國教育的精神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