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三): 鄉村教師的“變”與“不變”
作者:孔祥娜
發布時間:2018-03-27 15:55:2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不是沒錢,是沒時間
“2016年春節,我們去的泰國。2017年暑假帶孩子去了上海、西安。本來還想再走幾個地方,但是時間不夠了。這幾年每個假期都去旅游,想帶孩子開開眼界,但是每次幾十天的假期只有十來天是自己能夠支配的,其余時間都有各種安排。有時是培訓,有時是集訓,有時是訪學。”教師李偉說。“20年前,剛畢業那會兒,一個月工資350元,什么補助都沒有,但有的是時間:一天兩節課后,大把的時間都是自己的,然而又沒有閑錢。現在真是不一樣了,待遇提高后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時間。”
李偉今年38歲,是一所鄉鎮中學的英語教師。30—40歲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在記者與李偉交談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忙。
“以前,上完課閑得發慌,就主動找班里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幫他們分析原因,甚至給他們重新講一遍沒有掌握的知識點。現在每天光準備課件的資料,就得在網上找好久。再加上上課,半天時間就沒有了。課后還要寫教學反思、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最后還得爭分奪秒批改作業,還經常批改不完,那就只能加班嘍!晚上還要研究教學技能技巧,因為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恬淡,大家都很拼,我經常感覺很累。”說著,他習慣性地伸了個懶腰。
近些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國家提高了教師待遇,增加了教師收入。黨的十九大又提出“讓教師成為全社會令人羨慕的職業。”,現在,我國鄉村教育正在千萬個“李偉”的努力下,朝著新的目標奮進。
沒有蚰蜒的樓房
整個寒假假期王賢哪里都沒去,她在忙著裝修新買的一套三居室。房子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市繁華的中心區,“買這套房子我下了很大的決心,畢竟離老家一百多里路呢!但是為了孩子能在這里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最終還是決定買了。有一套令自己滿意的房子一直是我的一個心愿,這樣我也不用再害怕老看見那些蚰蜒了。”王賢說。原來他們住的是農村里的土坯房,住的時日久了,一到夏季陰雨天就會從潮濕的木椽里往床上掉蚰蜒。“好幾次睡著睡著就覺得有東西在耳邊響,猛地睜開眼一看,天啊!一條大蚰蜒在枕頭上扭動著。”
王賢的兒子馬上要上高中了,與丈夫商議后,夫妻倆決定把孩子送到市里去上學。
“現在和以前不同了,條件好些了,大家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更好一點的學校接受教育,我們學校多一半的老師都把孩子送出去上學了。我們兩個也省吃儉用盡力為孩子創造好一點的教育條件。”
七八年前,一般鄉村教師都會把自己的孩子帶到辦公室,輔導子女的學習,因為他們就是周圍環境中知識最高的。近年來,隨著整體教育條件的改善,不僅是教師家庭,農村很多家境相對好些的家庭也都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學校接受教育。
李剛“數字化”的一天
早上7點20分,語文教師李剛駕駛著帶有數字人機對話系統的SUV準時來到學校。高大的主教學樓大門兩邊裝著指紋打卡機,進入辦公室,李剛開始忙碌起來,第一節是他的課。口袋里裝著前幾天從互聯網上搜集的課程相關資料,踏著清脆的鈴聲,緩步走進教室,打開多媒體設備,李剛開始了授課。
“10年前,講課就是教師一支粉筆和一張嘴,現在信息化教學真好,我在網上搜集的大量直觀的資料,通過一臺電腦就和電子黑板連接起來了,完全觸摸式操作簡單便捷,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最大的信息量。”“以前兩節課的時間,在黑板上抄題就得40分鐘,抄完一黑板等大家都抄下來了,擦掉再抄一黑板。現在投影、大屏幕都很方便。聽說下一步還要給學校配備錄播室和校內電子平臺系統,那可有大用場了。”他的眼睛睜得老大。
中午,李剛在學校吃完飯,剛放下筷子就直接去了初二(3)班教室。這里,馬上就要開始培訓電子設備的使用方法了。
“我很不習慣用那些東西,但是那些設備真是很有用,我們就主動要求李老師給我們好好講講。”今年56歲的李建國說。
給老師們上完課已經下午2點多了,李剛趕回自己的辦公桌前,開始在電腦上寫今天的教學反思。
“下午很多時候要在視頻上開會或者學習,下午3點多要把當天的作業要求以及第二天要準備的事項通過QQ或者微信上傳到班級群里面。家長也會有一些問題和要求需要及時回復。教師幾乎每天和家長是實時互動的。”
晚上9點,李剛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他正在忙著為市里的“賽教”提前作準備。
美好生活向每一名鄉村教師敞開懷抱,鄉村教育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著很多、很大的變化。改變的是教學設備的更新和教育硬件的提升,不變的是鄉村教師對教育的那份情懷與奮斗,教育人對教育的那份追求與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