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讓教師成為新時期社會上最受尊重的職業,讓人最羨慕的職業。如今在陜西漢陰縣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無不感到幸福無限,尊師重教氛圍日漸濃厚,更是對2018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部長說:“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重振師道尊嚴,為廣大教師辦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最好的回應。

鄉村教師希望能調到條件更好的縣城學校教書幾乎是一個常態,但在漢陰縣,老師們卻想去偏僻的農村學校任教,這種“出城進山”的逆向流動,得益于漢陰縣“實施兩津貼、搭建五座橋”的保障機制,使得農村教師待遇不斷提高。

“兩項津貼”讓鄉村教師更有光榮感

“山區教學條件雖然苦一點,但這幾年待遇不斷提高,今年縣上又提高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再加上鄉鎮工作補貼,每月工資增加了1720元。這不僅改善了我的生活,更讓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農村教師的關懷,我和同事們從心里感到溫暖。”距離漢陰縣城近80公里的漩渦鎮上七小學教師劉學開心地說。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李克強總理在作2018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同樣適用于對教師領域的投入千百年來,尊師重教在中國擁有最深厚的民意基礎,這正是本輪改革的堅實底座。”

鼓勵優秀教師到偏遠農村中小學從教,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為此,漢陰縣以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為突破口,在2015年出臺了《漢陰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方案》,同時規定鄉鎮干部執行的津貼同樣適用于鄉村教師,“兩項津貼”疊加執行讓鄉村教師待遇大幅提高。2016年,全縣1370余名鄉村教師享受“兩項津貼”達730余萬元,年收入平均增加了5238元。

2017年初,漢陰縣委、縣政府再出利好政策,將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翻倍。為進一步落實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落實好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的實施意見》精神,12月20日,對該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區域分類及補貼標準進行再次調整提高,人均每月超過400元,全年按12個月計算。第三次調整后,該縣距離縣城較遠的漩渦、漢陽等鎮轄區的村級小學、教學點,補助標準將達到每人每月1500元。

在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時,按照“待遇向基層傾斜,高待遇向艱苦邊遠學校傾斜”的原則,針對學校條件差異和離縣城遠近距離,將學校分為10個執行檔次標準,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由原來2015年執行的每人每月50元至500元提高到2016年初的每人每月100元至1000元,2017年再次調整提高到100元至1500元,重點向邊遠山區學校、村級小學、教學點傾斜。2017年全縣1320余名鄉村教師享受“兩項津貼”將達到1160余萬元,人年收入相比2015年前平均增加了8787元,相比2016年人均提高了3549元。

“現在黨和政府對我們鄉村教師高看一等,厚愛一層,我們現在每月能多拿2120元的津貼,使我更加堅定扎根鄉村教育的決心。”漢陰縣漢陽鎮雙坪中心小學教齡滿42年的教師李宗明樂呵呵地說。

“五座橋梁”教師更有職業歸屬感

該縣積極深化教師流動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了《漢陰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工作調動管理辦法(試行)》,按照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學科配套、網上公示的原則,形成了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反赴農村的教師良性循環雙向流動。

流動過程中,對教師獲得的榮譽按照等級認定增加工齡,如:教師獲校、鎮、縣、市、省和國家級榮譽,在其申請調動時分別增加1個月到2年不等的工齡;并按照離縣城遠近,條件艱苦程度等,在較遠的村級小學每工作1年,工齡分別增加4個月到1年不等,確保了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起作用。

搭建 “對口支援橋、能手考核橋、留鄉待遇橋、干事創業橋、職稱晉升連心橋” 的“五座橋梁”,

設置大學區,大學區內教師均衡配置,強校優秀教師、管理人員到弱校交流任教。多措施激勵教師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讓廣大教師社會上有地位、待遇有提高、事業上有光榮感。

省級和市級教學能手在農村學校任教1年作為考核合格的基本條件,要求至少培養1名縣級以上教學能手;對在鄉村教師崗位工作的省、市級教學能手每人每月補助500元、300元;在城區工作的補助200元、120元。四年來已有20余名省市級教學能手到山區農村學校任教,以強帶弱培養了180余名縣級教學能手。

運用《三項機制》激勵人,對在農村學校支教掛職鍛煉成績突出的老師提拔任用,讓能者上、庸者讓。省級教學能手、觀音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吳瓊以前在縣城實驗小學任教,2015年被組織安排到觀音河鎮中心小學掛職支教,她將原學校教研教改經驗帶到新的學校,使觀音鎮中心小學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山區學校有很多素質過硬、勤奮務實的年輕人,不斷引領、磨煉,使他們不斷進步,同時我的個人能力也可得到提升。”吳瓊深有感觸地說。

四年來,漢陰縣公開合理流動684人,交流輪崗520余人,236名符合“出山進城”條件的教師自愿選擇繼續在農村學校任教。

“名師引領 ”讓教師同步邁上快車道

要向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打造一支懂管理、善管理、業務精湛的校長和班子團隊,教體局反復研究出臺《漢陰縣中小學校領導班子選拔任用工作辦法》,建立校領導后備人才庫,每年暑假根據學校領導崗位空缺情況,通過民主推薦、測評、考察、談話、公示等程序選拔中層以上領導。四年來選拔任用校長50余名,任用中層領導80余名,從校領導中擇優推薦縣委組織部門任用10名科級領導。

名師引領,全員提升,為塑造一直家長滿意、學生尊敬、社會羨慕教師隊伍,出臺教師五年發展規劃、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和名師培養計劃等措施辦法。

實驗小學教師金有芝是一名科學學科市級教學能手,2015年9月成立工作站,先后吸納團隊10余人,兩年多時間培養市級教學能手1名,縣級教學能手2名,校級骨干教師2人。并和團隊成員先后送教下鄉20余次,團隊成員多次參加市縣級各類教學大賽中頻頻獲獎。他本人的教學設計《地球的故事》在中國教育學會開展的“2016年小學科學教師優秀教學設計獲一等獎,在參加的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能手”稱號。

名師工作站引領同步發展, 2016年3月25日漢陰縣首批25個名師工作站成立,由特級教師、省市級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組成。落實帶一支團隊、抓一個項目、做一次展示、出一批成果的目標任務,每個工作站每年經考核合格后撥付2萬元經費,用于教科研活動、外出培訓學習、組織送教下鄉活動等支出,目前各各工作站主持人及其團隊共計300余人。對教學和管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現任城關一小德育主任的李曉波,是一名省級學科帶頭人,為了帶領指導更多教師發展,工作坊團隊兩年來送教下鄉進行示范課和專題講座40余節場次,1名成員教師參加全國人教版小學數學課堂觀摩大賽獲得一等獎,培養了2名省級能手、3名市級能手、5名縣級能手。

李曉波告訴們;“8年時間里,通過各級各類的教師培訓和教學大賽,從縣級教學能手、逐漸成長為市省級能手、省級學科帶頭人,收獲的不僅僅是榮譽,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無限熱愛和對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讓我逐漸找到了人生價值體現,體驗到了教師職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抓好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建設一支以“特級、名師為龍頭,省市教學能手為中堅力量,青年優秀為新鮮血液”教師隊伍,全面落實“師德為先、骨干帶動、全員提升”教師隊伍發展目標,造就了一批高素質的骨干教師隊伍。四年來,全縣教師參加國培等各類外出學習達1萬余人次,培養省級教學能手36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15名,市縣教學能手297名,招錄特崗教師、正式教師和免費師范生共500余人,引進高層次人才9人,從外縣引進調入16人,為城鄉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均衡優質教育奠定了基礎。

省級教學能手蔣宇浩老師于2016年成立工作站,以“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輻射的中心、師生的益友”為宗旨,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提升教師研究能力,以課堂教學為龍頭,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在教學教研中發揮示范、帶頭、輻射三重作用,先后培養了縣級教學能手8名、市級3名、省級2名,引領了全縣老師 “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良好局面。

教育人事編制縣教體局控管,教師向縣城學校申請調入的,由縣教體局初審后提出意見,報縣人事聯席會議審定;縣內其它教師調配由縣教體局決定,報縣人社局辦理手續備案。實施崗位設置改進,將教體系統事業單位編制總數核定后交由縣教體局細化管理,將原來的編制、崗位設置到村小、教學點調整以鎮為單位設編設崗,全縣共增加高級崗位104個、中級崗位96個,在改革中“做加法”既解決了鄉村規模小的學校教師無崗晉級的矛盾。

實踐證明,要正真實現農村孩子的城里孩子享受一樣教育資源,唯有城鄉教育教師均衡配置,真正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建立公開透明的教師流動機制,才能吸引、留住好教師,農村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