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科研形式主義的十種表現
作者:吳克勇 蔡子華
發布時間:2018-03-14 22:04:58 來源:光明網
中小學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科研環境,中小學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是獲得教育真理性認識的重要途徑。但是,反觀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實際,卻也存在不少問題。根據筆者的觀察,羅列如下一些現象,以期引起人們的注意。
表現一 穿靴戴帽多,自然生成少
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課題應該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煉、升華而成,這樣更接地氣,更能有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但是,如果有機會看一看各級教育規劃中的中小學教師的申報課題,不難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跟風炒作的課題特別多。一旦某位領導發表了重要講話或者權威部門提出新的說法,馬上就有排山倒海一樣的課題研究跟蹤而至。素質教育熱的時候,全國都在研究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熱的時候,各路人馬又都涌向了研究性學習;翻轉課堂、慕課、核心素養等概念來襲,相應的研究又都蜂擁而至……教育研究領域,各路熱詞,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這種狀況不但反映了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存在浮躁的情緒,也暴露出研究能力不足的問題。熱點需要研究,但研究總得有基礎,走馬燈似的換課題,不但獲得不到教育真知,反而敗壞了教育研究的風氣。
表現二 裝點門面多,真實研究少
科學研究都會有著實用的目的,或為解決實際問題,或為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路徑。但現在中小學所搞的很多研究卻全不為了上述目的,而是出于其他的實際需要,例如基于教師評職晉級、學校評比等目的,因此也就多了許多應景急就的課題,而少了精細的論證,真正為解決教育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開展的教育研究反而少之又少。
表現三 兩頭重視多,過程重視少
開題、結題搞的轟轟烈烈,研究過程冷冷清清,這些都源于研究目的的功利性、研究問題的虛假性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各個中小學都幾乎都設置了科研處(室),都有專門的人員組織領導課題研究,充分顯示出在某些學校教育科研是一部分人的事,是筆桿子的事,也說明教育科研與教學的分離,教育科研并沒有成為教師職業生活的一部分。
表現四 經驗總結多,理論突破少
由于受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限制,中小學教師從事的研究以行動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不足為怪,但是,通過教育科研提升教師的理論認識乃至增進人類對教育本質問題的把握也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眾多課題都停留在經驗總結層面,而很少在基礎教育理論問題上著力,確實也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悲哀。
表現五 束之高閣多,落地開花少
真正地將教育做到實處,就是教育科研的成果能夠解決一地一校一時的實際問題,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但是,在為了研究而研究的畸形的教育科研觀引領下,許多教育科研成果成為裝點門面的飾物,除了用于應付各種檢查、評比之外,沒有得到推廣應用乃至持續的研究,目的達到之后研究也就結束了,也只能束之高閣了。
表現六 傍課題的多,獨立研究少
到各地中小學考察,不難發現很多學校搞的所謂課題研究,都是某些大學、研究所或學會人員申請課題的子課題。這本無可厚非,但這也是一門生意,橡皮圖章一蓋,子課題一大堆,中小學求之若渴樂意接,因此罩上了教育科研的光環。大學、研究所也樂得吸收更多的中小學參加,多召開幾次研討會,既可以解決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也擴大了課題主持人在中小學的影響,四處活動也多了方便,更為重要的是順便拉動了旅游經濟,“ 多贏”局面就這樣產生了。
表現七 坐車湊數多,拉車干活少
科研固然需要合作,需要分工,但看看現在各地中小學報上來的科研課題,校長主任一大堆,說白了,都是坐車撈榮譽的,真正的研究者或捉刀弄筆者可能就一兩個人。閉門造車、東拼西湊的現象并不鮮見,更有甚者,有的申請評審書粘貼復制的痕跡太明顯,單位、人名都不對應,更開玩笑的是,有的圖片被隱藏了都不知處理。這就要求我們改進目前的評審機制,增加答辯環節,要求課題主持人必須參加答辯,剔除南郭先生,還教育科研一個風清氣正的環境。
表現八 即興研究多,系統思考少
現在拍腦袋的課題比較多,也就是即興起意的課題研究較多。有些學校發明了一種提出教育科研課題的新方法——由于研究意識、研究能力的不足,自己提不出有新意的課題,于是到一些大學、研究所高薪聘請幾個專家來,到學校考察一番,坐在會議室論證一通,一個高大上的教育科研課題可能就產生了。這種課題,無論專家的水平多高,由于缺少對學校生活的實際體驗,也難以和學校的歷史、文化契合,也很少有系統性的思考,更不可能有深入細致的研究,也很難對學校的長遠發展產生實際的影響。
表現九 成功結題多,失敗案例少
科學研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對于沒有現成答案的教育科研,失敗在所難免。失敗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且是科研的一項重要收獲,至少讓人們知道此路不通。但是,縱覽現在各級各類規劃課題,鮮有研究失敗的案例,可能會多些不能按時結題而被撤項的例子,很難見到有人宣布某種研究思路以宣布失敗告終,究其原因,要么是課題太簡單不值得研究,要不就是監督不力。
表現十 思辨論證多,實證研究少
曾有文章爆料過,關于大學合并的利弊居然由一個研究機構給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結論,這能叫研究么,充其量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面對同一課題,如果觀察或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社會科學課題區別于自然科學課題的很大一點就是問題具有思辨性,思辨性的問題有時總也說不清,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糾纏不清。教育中的類似問題也很多,很多研究者對思辨性問題偏愛有加,因為這類問題在研究時容易通過,而對需要付出努力、時間、人力的實證性課題卻唯恐避之不及,像葉瀾先生能潛心于中小學數十年搞教育研究的人委實太少了。
好的教育科研可以豐富人們對教育現象的認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壞的教育非但不能獲得對教育本質的真正認識,幫助教師走上自在自覺的專業發展之路,而且還會敗壞教育科研的發展環境。對此,每個有識之士都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