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錯的選擇

放寒假前一周,教齡快10年的劉莉莉經歷了中教一級職稱評比,今年學校讓所有參加評職稱的老師都現場備課、講課,對于在行政崗位工作的她來說,已經離開講臺快2年了。“聽到要講課,我心里別提多緊張,要是一直在一線教學崗位,我肯定不擔心,幸虧平時沒有放下專業,還在閱讀一些學科書籍,從接到通知到上評審場,我一直在看書看優質課視頻,還好最后上課發揮不錯,成績也不差,算是能讓自己過個安穩年。”劉莉莉說。

由于丈夫工作忙,孩子無人照看,老人也需要照顧,劉莉莉在兩年前主動申請從教學崗轉到行政崗,工資少了,但不受課表限制、不用看早晚自習就能接送上幼兒園的孩子,然而現在的職稱評定政策越來越傾向在一線教學的老師,這對才30出頭的劉莉莉來說,為家庭的“犧牲”,影響了自身成長的腳步,以后的職業道路又該好好規劃了。

“以后等孩子大了,我還想再回到講臺,現在就要堅持學習,否則就會被講臺和學生淘汰。不僅是因為職稱評定傾向一線教師,關鍵是在講臺上能帶給我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感覺。”劉莉莉說,“說實話,上課比辦公室工作更有挑戰,也費精力,但總覺得只有30多歲立穩講臺,我到40才能不惑吧!”

在行政崗工作的劉莉莉除了每天完成繁雜的辦公事務,還利用空余時間整理校史檔案,與一線教師合作完成課題研究,主動聽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向上成長的姿態,也是一位青年教師應有的工作態度。

與劉莉莉不同的是,在一線任教的李艷看重自我成長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對整個家庭未來的規劃。丈夫自2016年參加省公務員考試,從縣城調入了省城工作,最多一周回縣城一次,而生完二胎的李艷和丈夫更多考慮的是兩個孩子未來在哪里接受教育,整個家要不要搬到省城去?要入住省城,那自己就得放棄公辦教師的編制,放棄現在穩定舒心的工作,而要順利應聘到省城學校,如果獲得省市教學能手稱號或職稱高一點會更容易一些。所以,在產假還沒有結束,李艷就主動申請在新學期盡快回到講臺,參加各類培訓學習。

“或許你覺得我這樣做很功利吧?如果讓學校知道我以后想去省城工作,那領導對我的態度肯定也就不一樣了,可為了一家團圓,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為實現家庭未來的規劃做好鋪墊,吃再多的苦,我也覺得值。”李艷談到,縣城很多老師的孩子,都是在本地上完小學后在市里或者省城上初中高中,為了照顧孩子,老師們也就想辦法調動工作陪讀,或者每周來回跑。

“犧牲”背后的蝴蝶效應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0-40歲是一個教師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然而成家的他們不同于20多歲才畢業的青年教師,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自身的個人成長規劃要和整個家庭的需要相結合,尤其是女教師,往往“犧牲小我,成全

大家”。

一些老師為家庭的個人“犧牲”,也讓校領導覺得學校也在陪著“犧牲”。記者在不同場合聽幾位縣城中學的校長都談到過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校一些教師的孩子非常優秀,如果在當地上中學肯定是實驗班的“尖子生”,上清華北大的重點培養對象,但作為教師的家長往往喜歡將孩子送到省城重點中學上學。

這樣的做法,造成了兩類影響,一是讓別的家長覺得學校教師對本校教育不認可,也就創造條件讓孩子去省城,當然這類影響不是優質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或多或少影響了家長們的選擇;二是省城重點中學為了“挖”教師的孩子,也將身為孩子父母的教師同時“挖走”,很多教師為了照顧面臨升學考試的孩子,避免兩地奔波的勞苦,往往會放棄“公辦編制”,而接受省城學校的“高薪”。讓縣城學校既沒有留住優質生源,也丟了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

“老師為了家庭做出的選擇,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也怪不得人家離開學校。學校能走多長,跑多遠,關鍵在教師,教師的成長力就是學校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學校同教師一樣期待著成長,也不斷為教師創設成長的平臺,但是真心不希望看到我們培養的優秀教師給孔雀東南飛了。”榆林市府谷縣貴峁完小校長蘇萬亮說。

“獲得更多的成長感”是很多教師新學期的心愿之一,職業生涯中每一個邁出的成長腳步,都沒有對錯,但卻會產生或大或小的蝴蝶效應,將個人成長融入學校發展,兩個成長步伐節奏相輔相成,是教育人所共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