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城鎮化下的農村教育變遷
作者:丁洪剛
發布時間:2018-03-09 16:50:0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今年春節我回陜南老家過年,目睹了一些農村教育的變化,印象深刻的是:村小校舍建漂亮了,可學生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家長帶孩子進城上學,城里班額越來越大;工作才一年的師范生辭去公辦教師,自稱不后悔……
當這種城鎮化進程、價值觀多元化等原因產生的沖擊撲面而來時,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鄉親們費盡周折進城陪讀那種對教育的重視,憂的是鄉村教育要留住年輕教師任重道遠。
村小的變遷
大年初一,一大早鞭炮聲此起彼伏響起。吃過早飯,我去了初中時候的學校。學校離家不遠,在隔壁的另一個自然村。
遠遠地,只見校門口掛著一副小學的牌子,透過落鎖的欄桿式校門望去,校園景象盡收眼底,呈“L”型的兩排嶄新教學樓分布在校園東側,廁所緊挨著教學樓,外墻雪白,還配的有洗手池。西側是硬化后的操場,旁邊安了許多運動器材。
學校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八零年代我在這里上初中時,校園里東西走向共有五排平房,是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只有個別地方硬化,操場等絕大部分地方還沒硬化,晴天塵土飛揚,下雨泥濘不堪。教室在校園最東邊,廁所在最西邊,下雨天要冒雨走半天泥路才能到,衛生差得經常沒法下腳。
在我記憶里,村里的小學經歷了許多變遷。上學那會兒,每個年級有兩個班,下轄十余個自然村,每個班都有四五十個人。學生人數多,除過本地農村生源,還有幾個縣城學生還轉過來上學,為的是親戚方便照顧。老師們大多是學校家里兩頭顧,在學校是老師,放下粉筆,回去扛起鋤頭就是農民,既要教書又要種地。
從九零年代末開始的撤點并校讓學生越來越少。起初,初中并入鎮上的高中,改為小學,原來各自然村小學撤并到村小學。再后來,高年級又到鎮上的中心小學上學。據說,學校現在有幼兒園和1—6年級學生共50個人左右,生源主要是留守兒童,老師有10個。
“我一個月退休工資能拿到四千多,感到很知足了。”正月初二,在有35年教齡的退休教師劉智家,他自豪地告訴我,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以前拿過幾十元的工資,就這還被拖欠過。退休后,劉智趁著身體還不錯,和老伴承包了一些橘園,加上自己的總共有十畝橘園,2017年秋季橘子收購價錢好,收益相當可觀。他說,現在教學條件好多了,村里學校瓦房教室都被拆掉,國家投入資金改造成了漂亮結實的樓房。老師也都配備的是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的,好多都是外地分配來的,年輕且有責任心。
劉智說,現在學校條件好了,學生卻少了。除過撤點并校分流外,很多孩子去了縣城上學。這些年,由于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有錢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看重了,他們便送孩子去城里上好學校。縣城中小學班額越來越大,出現了少則八九十人,甚至一百二十人的超級大班,老師上課不得不戴擴音器上課。“聽說縣城里正在新建一些學校,希望今后班額沒有這么大。”劉智說。
陪讀家庭的背后
為了讓孩子在縣城上好學校,許多農村家長被迫離開了老家,在縣城租房,甚至買房陪讀。大量陪讀家長進城,導致了學校周邊房租一再抬升,生活成本也越來越高。我身邊有很多親友也都把孩子送去縣城上學,他們每個家庭背后都有不同的陪讀故事。
堂弟龍龍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幼兒園,一個上初中,為了孩子的教育,前幾年他咬咬牙在縣城買了房。“現在幼兒園一學期1500元學費,加上生活費總共花費兩三千元。今年秋季小家伙上小學后,我就不用花多少錢,對口的都是公辦學校。”龍龍告訴我,縣城的公辦幼兒園招收名額太少,要進去上學太難,他們也只有送孩子進私立園。
表弟女兒現在上初中,小學開始由外婆陪讀,到三年級時老人輔導不了,孩子急得大哭,這才迫使外出打工的兩口子決定,留一個人在家陪讀。多年來,他們陸續租了好幾處房子,條件都不是很好,單間房子隨便1500元左右一年,這放在縣城不算便宜了。
看到村里陸續有孩子上不出來學,這些孩子打工太小,學手藝又堅持不下來,這就更堅定表弟要把孩子供出來的決心,因為這一波孩子不懂種地,土地留不住他們,他們沒有回去的路。
師范生的辭職
正月初五晚,我見到在農村學校任教的親戚何衡。三年前,他女兒何如雪工作才一年便辭去公辦教師,直到現在他和愛人才慢慢接受。
他和愛人都是從教多年的教師,女兒受此熏陶,高考一舉考中東部教育部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順理成章的是,女兒畢業后繼承父業,回老家成為了一所重點高中的化學老師,這令兩人很是欣慰。可僅僅過了一學年,小雪卻突然辭職了。
“我那個時候帶了好幾個班的化學課,每周課時不少。累倒不太要緊,讓我感到非常沒有成就感的是,花了很多時間備的課,學生根本不在乎,我覺得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被重視,找不到自身的價值。”談起自己當年辭職的動機,小雪說。
當然,從一所縣級重點高中辭去公辦教師,小雪的義無反顧遭到了父母反對及周圍親友的勸阻。可最終,所有人都擰不過她,家里還給賠了免費師范生違約金8萬元。后來,小雪獨自離家,在本地一所大學附近租房備考,經過精心準備終于通過了碩士研究生考試,被成都一所高校會計專業錄取。
“其實,我好幾個師范同學也沒從事教師工作,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不愿意當老師,辭職學會計,一點都不后悔。”2018年夏季就要畢業,工作還未頭緒的小雪平靜地說。
重點師范大學的師范生僅僅從事了一年教師工作就離職,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當這一切都恢復平靜后,如何留住青年教師顯然已經成為當地教育部門需要反思的事了。
老家農村教育現狀是千千萬萬個鄉村教育的一個縮影,它的背后是城鎮化進程、撤點并校等幾只看不見的手導致的,這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結果。表面上看農村學校人數少了,縣城學校人數多了,可這不正反映著農民們生活條件好了,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訴求嗎?
同樣返鄉過年的同學王麗云也看到農村的這種變化,她在微信里寫道:希望國家在振興鄉村教育上的舉措越來越多,讓留在農村的孩子也可以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進城上學的孩子負擔能輕一些,教師待遇能好一些,把優秀的青年教師留下來。(文中姓名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