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簡稱,是“自帶設備”的意思。在信息技術背景下,自帶設備在教育等領域的討論非常熱烈,盡管其還沒有成為當下中小學教育的常態,但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教者,筆者以為此時關注自帶設備在中小學教學中的運用為時不早,畢竟,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與效率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領域,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擁有這種超前意識。

一、自帶設備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必要性思考

從當前中小學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學習所必須的信息基本還是由教師、教材提供的,學生處于一種較為被動的接受狀態。盡管經過了多年的課程改革,但這一狀況實際上并未得到根本改變。也許有人會認為只要在學習,信息由誰提供并不重要,但事實遠非如此。學生是否主動獲取并加工信息,學生有無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與能力,學生有無鑒別有效信息的能力等,只有在主動獲取信息的具體情境中才能得到體現與培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學帶來的一個最現實的選擇就是,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具有多元性。因此從這個角度講,通過自帶設備來拓寬信息獲取的渠道,也是必要的。

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學科核心素養對自帶設備學習肯定是包容的,而信息技術對其他學科學習的支撐作用,也應當是不拒絕自帶設備的。因此,中小學教學中讓學生自帶設備進行學習,是必須的,是應當嘗試的。

二、一次自帶設備課堂教學實踐及意義探究

基于以上的思考,筆者在實踐中進行了嘗試,并努力發現這背后的積極意義。

在一次“走進信息世界”的“信息的甄別和引用”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一次自帶設備的教學。具體做法就是:在取得家長的支持后,讓學生利用家里的一些舊的智能手機,在帶入學校之前,讓學生在家先行登錄好。由于沒有內置手機卡,因此學生不可能通過數據上網,也因此避免了學生偷偷打游戲的可能。到了課堂上,筆者開放了教室內的Wifi及密碼,讓學生登錄父母的微信及QQ,并從QQ群、微信群、QQ空間或微信朋友圈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條信息。

這是一個信息的瀏覽與選擇的功能,學生選擇的依據是自己的興趣,此時很少有學生能夠有判斷信息真假的意識,極少數學生有這個意識,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學生用自己的自帶設備在課堂上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信息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極高的,所選擇出來的信息也多與學習、生活相關,也有部分學生所選擇的信息帶有故事性或幽默性。此后,筆者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此時筆者關注的是學生對信息的認可程度,不出筆者意料的是,學生基本上都下意識地認為信息是真實的。

其后,筆者提出問題:你如何甄別自己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呢?這是學生容易忽視同時又感興趣的話題。由于不同學生所收集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筆者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面對面組成小組,然后進行分工:有的負責復述信息內容;有的負責百度;有的負責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對比;有的負責公布結果……

經過一番努力,學生所得到的收獲是:很多轉發在朋友圈或群里的信息實際上都具有虛擬的成分,有的信息甚至是瞎編的。而判斷信息的真假,首先要看其來源,比如看是不是一些官方或學術機構的公眾號,對于有懷疑的信息一定要通過搜索引擎來作甄別,也可以通過邏輯推理去判斷。學生知道了面對一個信息是不能盲從的,他們還說要告訴父母要認真甄別信息,不實的信息不能隨手轉發等。

三、基于學習需要的學習手段選擇及其展望

BYOD初看是一個學習手段的選擇,但仔細想想,卻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密切相關。學生在學習中是要獲取信息的,他們希望獲取信息的方式是多樣的,自帶設備意味著學生獲取信息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滿足,意味著學習空間得到了拓展。

在一些國家,越來越多的政府、學校為學生統一配備自帶設備,并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美國紐約沃特金斯峽谷中央校區為確保學生自帶設備的充分利用,甚至在他們的18輛校車上安裝了高速互聯網接入設備,讓孩子們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也能使用自帶設備,他們基于學生自帶設備促進教育公平、拓展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推動個性化學習……

在我國,核心素養正引導基礎教育的方向,有學者指出,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就是學生的“深度學習”。什么是深度學習?就是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主選擇與控制,而這是需要機制保證的。當學生自帶設備時,教師就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讓出時間與空間,于是深度學習就有可能發生。這也就意味著,BYOD與當前強調的核心素養也是高度契合的,從這個角度講,自帶設備學習必將成為將來學習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