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指具有小學數學基本特征并且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它是小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應達成的一種綜合性能力。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中,問題解決能力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擬結合實例,談談對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讓學生學會比較,探求問題解決的規律

比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題組讓學生練習,讓他們在比較的過程中越辨越明,體會數學的嚴謹性,感悟數學簡約而又富于變化的魅力。例如,在練習以下題組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通過比較探究出解決問題過程中總數和兩部分之間的關系,總結出求總數用加法計算,求總數中的一部分則用減法計算的規律。

小明和小紅一起跳繩,小明跳了56下,小紅跳了30下,兩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小明和小紅一起跳繩,兩人一共跳了86下,小明跳了56下,小紅跳了多少下?

小明和小紅一起跳繩,兩人一共跳了86下,小紅跳了30下,小明跳了多少下?

二、讓學生循序漸進,感受問題解決的快樂

對于較復雜的問題,學生解決起來可能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巧妙指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層次性的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植樹問題”教學為例。

出示:20米,每5米分一段,可以分幾段?

生:20[÷]5=4(段)。

師:20[÷]5=4(段),為什么用除法?

生:因為是平均分,5米5米地分,所以用20[÷]5=4(段)。

師:老師又給大家準備了一道題目。20米,每5米種一棵樹,一共可以種幾棵樹?

生1:20乘5等于100棵。

生2:20除以5等于4棵。

師:為什么是除?

生:因為是平均分,讓我們5米5米地種。

師:每5米一棵,每5米一棵,每5米一棵,是不是在平均分?所以是幾棵樹?

生1:20[÷]5=4(棵)。

生2:不對,是5棵。

……

師:為什么?

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經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孩子們輕松又愉悅地掌握了新知,同時也真切感受到了問題解決的快樂。

三、讓學生主動應用,認識問題解決的價值

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以所學知識為工具,主動嘗試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和解釋生活現象,借助數學方法去探索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比如,“分段計費”可以通過下面的教學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能力,并且可以使學生深刻體驗到問題解決的價值。

教師出示題目——某地出租車的收費標準是:3千米以內10元,超過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收費2.4元(不足1千米的按1千米計算)。張老師從家乘車去學校,一共付費14.8元。張老師家到學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1:先算14.8-10=4.8(元),再算4.8[÷]2.4=2(千米),最后算3+2=5(千米)。

師:有沒有不同想法?

生2:我認為最后1千米也有可能沒有走完。

有不少學生根據“不足1千米的按1千米計算”這一條件,也認識到“最后1千米有可能沒有走完”。

師: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你們認為張老師家到學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呢?

生1:只要超過4千米就行了。

生2:我認為應該是超過4千米,最多是5千米。

師:看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必須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此案例中,學生沒有停留在求出標準答案的層面,而是聯系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使問題解決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在小學階段,問題解決能力無疑是重要的數學核心素養,但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脫離知識的傳授和建構而孤立存在。在教學中,教師務必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培養,最終達成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