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到通俗:高中音樂鑒賞的應然要求
作者:吳媛媛 江蘇省南京市人民中學
發布時間:2018-03-05 15:26: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為學生音樂發展和思想歷練創造良好契機。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心理訴求,對音樂鑒賞教學進行創新性設計,對學生針對性引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音樂鑒賞學習認知。從經典到通俗,這是音樂鑒賞教學發展的必然選擇,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律。教學實踐充分證明,音樂鑒賞通俗化處理,其教學效果是極為顯著的。
一、內容選擇,體現學生鑒賞訴求
所謂經典音樂,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音樂作品,在音樂鑒賞教學設計時,教師選擇經典音樂作品成為一種習慣性選擇。高中學生雖然有一些音樂感知能力,但對經典音樂的理解還存在一定難度,這勢必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通俗音樂的流行更為廣泛,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自然更強烈一些,如果選擇通俗音樂展開音樂鑒賞,其操作效果將是迥然不同的,學生音樂鑒賞將獲得更多內驅動力。
學習《梨園百花——國粹京劇》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唱臉譜》,學生大多都會唱這首歌,情不自禁跟著唱起來。教師展開學情調查:“你對國粹京劇知道多少?”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認識:“京劇有鮮明的角色特征,從穿戴上就可以區分生、旦、凈、末、丑。京劇唱腔獨特,京韻京調,長音很多,聽起來非常有勁道。”也有學生說:“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生平具有傳奇色彩,他演唱的《貴妃醉酒》特別有韻味,深受京劇愛好者的喜歡。京劇是國粹,年齡越大的人對京劇越喜歡。”
國粹京劇是學生不太熟悉的音樂類型,教師先用通俗歌曲開場,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環境中,讓學生對京劇認知展開討論,不僅開闊了學習視野,也逐漸走進音樂鑒賞核心。
二、引導優化,提升學生鑒賞品質
音樂鑒賞有專業化要求,教師如果單純從專業角度展開教學引導,勢必讓學生感到陌生和困惑,產生學習阻力是必然結果。因此,教師要對音樂鑒賞引導方法展開通俗化處理,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獲得音樂學習。結合音樂作品,講述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根據音樂作品展開多元滲透和拓展,引導學生對相關文本信息展開閱讀學習,結合生活經歷滲透音樂常識,或者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都可以極大提升音樂鑒賞學習效率。
音樂鑒賞形式呈現多元化,教師要靈活運用鑒賞方法,促使學生盡快進入音樂鑒賞節奏之中。如學習《影視音樂》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作品《泰坦尼克號》插曲《我心永恒》,并給出評價式介紹:這首歌曲榮獲第7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第55屆美國金球獎的最佳電影配樂獎、最佳原創歌曲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剪輯片段,對電影情節有總體了解,然后讓學生仔細聆聽插曲,調動學生說說其觀看感受。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觀點:主題歌貫穿全劇,凄美婉轉的歌聲,在訴說感人淚下的愛情悲劇,并不斷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給人以心靈觸動。
教師利用電影剪輯片段作為鑒賞突破口,引導學生展開深度討論,并用演唱形式展開感知,豐富了音樂鑒賞形式,學生參與度很高,這說明教師教學引導是卓有成效的。
三、訓練更新,拓展學生鑒賞視野
設計音樂鑒賞訓練時,教師需要充分掌握學情,根據不同群體學生學習的基礎選擇訓練內容,并對訓練形式進行多重創新處理,用音樂鑒賞的多元化特征,吸引學生參與訓練活動。針對特定音樂鑒賞作品搜集相關信息,利用多類媒體展示音樂作品,利用多種形式改編或演繹音樂作品,可以豐富學生音樂訓練手段,提升音樂鑒賞有效性。
《動感地帶的通俗歌曲》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鑒賞機會,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專門為學生準備了幾首歌曲:《愛的奉獻》《東方之珠》等。讓學生展開個性鑒賞,對歌曲旋律、節奏、情感、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鮮明特點,并給出感知評定。任務下達之后,學生紛紛展開集體討論。成果展示開始,學生紛紛給出個性鑒賞設計。有學生對《愛的奉獻》進行鑒賞:這首歌具有鮮明時代感,屬于民歌表現形式,旋律優美,節奏舒緩,歌詞感人,這是對人們的喚醒和勸告,具有極強感染力。
教師為學生選擇典型流行歌曲,讓學生自由選擇賞析,給學生充裕空間。學生對通俗歌曲都比較熟悉,自然快速跟上鑒賞節奏,鑒賞效率很高。
音樂鑒賞從經典到通俗,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的調整,還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音樂鑒賞從單純追求“高大上”,到現在的“雅俗共賞”,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為學生音樂素養提升、審美價值觀形成帶來重要助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