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寓言教學的三個維度
作者:劉 存 江蘇省豐縣首羨鎮張集小學
發布時間:2018-03-05 15:08: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寓言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總是把寓言寓意的理解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情感、過程等的把握與追求,致使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機械枯燥的狀態,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從而把寓言的教學價值發揮到極致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學生立場、作者立場以及辯證視角出發,真正沉入寓言所描述的世界。
一、以學生立場沉入寓言的情感世界
寓言故事最為常見的形式就是以故事形象為外殼,以不可思議的現象來揭示其中蘊含的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立場,把荒誕不可思議的故事情節內涵,融會于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從而為學生輕松理解寓言的寓意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狼和小羊》一課時,課文主要講了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茬,不論小羊如何辯解,狼還是向它撲去,表明了壞人做壞事總是有理由的,以此教育學生分清是非與善惡。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再從自己思維角度出發,談談自己的疑惑。在教師的引領下,有學生問:“狼在上游,羊在下游,狼想吃小羊,說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臟了,是這樣的嗎?狼為什么這樣說?”還有的學生問:“小羊真的被狼吃掉了嗎?”對于學生的疑問,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想象,并以練筆的形式給課文續寫結尾。
該案例中,教師主要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把學生帶入到了故事情境中。這樣一來,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寓言的寓意。
二、以作者立場感知寓言的鮮明主旨
具有鮮明的諷刺性與哲理性是寓言故事最為明顯的特點,因此,寓言故事的教學核心價值在于學生能否從文本的語言表達中揣摩出寓言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的時候,課文主要通過對農夫揠苗助長經過的描述,揭示了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違反萬物生長規律的道理。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上,仔細探尋隱藏在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學時,筆者沒有就故事內容進行深究,而是從關鍵詞“巴望、焦急、終于、筋疲力盡”等感受到農夫為了讓禾苗長得快的焦急心情,以及他拔苗累得筋疲力盡的情景,以使學生感受到農夫干活的艱辛。最后,教師又讓學生從禾苗的生長狀態“禾苗都枯死了”等句子體悟農夫由于違背植物生長規律勞而無功,在此教學情形下,學生自然而然感悟到寓言故事揭示的道理。
該案例中,教師主要從描寫人物的關鍵詞入手,引領學生體悟。這樣教學,改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軌跡,幫助學生找到了錯誤的根源,從而使寓言所蘊含的寓意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辯證視角探尋寓言的真相所在
在教學寓言類課文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辯證批判的立場出發,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多維、全面地看待事物。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螳螂捕蟬》一課時,課文主要講了少年借螳螂捕蟬的寓意,智勸吳王的故事,表現了少年的機智過人以及勸人要講究方法的道理。這一課時,筆者是這樣教學的:“同學們,你們覺得課文中所描寫的事情是真的嗎?吳王經過的時候,為什么能夠恰恰看到螳螂捕蟬的狀況呢?這一切是自然發生的呢?還是少年有意為之呢?請你結合課文具體情況談一談。”這樣一來,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探究文本內容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就這樣,學生探究出了隱含在寓言故事中的深刻道理,提升了教學效果。
該案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沒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逐字逐句的品讀上,而是引領學生以辯證的視角,探尋寓言的真相。這樣教學,極大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為學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真正內涵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寓言教學中,教師應遵從寓言的特點,從學生的心理出發,為學生營造出寓言學習環境,然后再圍繞學生學習寓言的三大維度展開,引領學生更好地感知與理解文本內容,進而達到提升寓言教學效果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