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有幸觀摩了特級教師蔣軍晶老師的一堂作文課,很值得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學習借鑒。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精彩分享給大家。蔣軍晶老師執教的是五年級習作教學《舌尖上的美食》,具體教學流程有以下五步:

第一步,由“平時你最喜歡吃哪道菜”的談話激趣導入。

第二步,教給學生寫美食的好方法。首先引導學生看美食圖片,讀習作片段與評析,其次教給學生寫美食的好方法:一是一樣一樣寫過去;二是多用“顏色”;三是讓味道“動起來”;四是用上“比較”;五是用上“好像”。每一種好方法,蔣老師都獨具匠心地選取了恰當的例子,直觀形象地給了學生很好的方法指導。

第三步,現場習作——西紅柿炒蛋。在學生動筆之前,蔣老師又一次進行了恰當引領,讓學生思考自己打算運用上面五種方法的哪幾種,做出選擇,老師記下打算五種方法都用上的四位同學姓名,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激情創作,然后進行交流點評。先由四位同學交流習作,自我評價,大家點評。結果這四位同學的《西紅柿炒蛋》篇篇寫得生動具體,各具特色。

按常規,學生習作完成,再組織學生評改,然后就可以結課了,可蔣老師又別出心裁,安排了下一步驟。

第四步,欣賞具體情境中的“菜肴”,再次激發學生自主習作的興趣。蔣老師選擇了張海迪《美麗的清貧》中的“清蒸帶魚”、老舍《駱駝祥子》中的“老豆腐”、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奶油大蛋糕”、金庸《射雕英雄傳》中的“荷葉清湯”文段,對學生進行有效引領,巧妙地促使學生修改習作再上新臺階,把這堂習作課推向高潮。

例1:在火車上,媽媽從不買飯吃,她總是在家里就準備好了路上的飯。媽媽吃饅頭夾咸菜,用一只缸子喝列車員送的開水。我也是吃饅頭,可是我不夾咸菜,媽媽要我吃裝在玻璃瓶里的帶魚或是肉末炒雪里蕻。更多的時候媽媽讓我吃帶魚,魚是媽媽自己做的,那是清蒸帶魚,透過玻璃瓶可以看見銀色的魚塊上灑著嫩黃的姜片兒和綠瑩瑩的蔥絲兒。(張海迪《美麗的清貧》)

例2:坐在那里,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是熟悉的、可愛的,就是坐著死去,他仿佛也很樂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兒,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地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老舍《駱駝祥子》)

例3:他們還從伊夫托請了一位制糕點的師傅,來做夾心圓面包和杏仁餅。因為他在當地才初露頭角,所以特別小心在意。上點心的時候,他親自端出一個塔式奶油大蛋糕,使大家都驚喜得叫了起來。首先,底層是一塊方方的藍色硬紙板,剪成一座有門廊、有圓柱、周圍有神龕的廟宇,神龕當中有粉制的小塑像,上面撒了紙剪的金星;其次,第二層是個薩瓦式的大蛋糕,中間堆成一座城堡,周圍是白芷、杏仁、葡萄干等精制的玲瓏堡壘;最后,上面一層是綠油油的一片假草地,有假石,有果醬做的湖泊,有榛子殼做的小船,還看得見一個小愛神在打秋千,秋千架是巧克力做的,兩根柱子的頂上有兩朵真正的玫瑰花蕾,那就是蛋糕峰頂的圓球了。(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例4:說到這里,黃蓉笑盈盈地托了一只木盤出來,放在桌上,盤中三碗白米飯,一只酒杯,另有兩大碗菜肴。郭靖只覺得甜香撲鼻,說不出的舒服受用,只見一碗是炙牛肉條,只不過香氣濃郁,尚不見有何特異,另一碗卻是碧綠的清湯中浮著數十顆殷紅的櫻桃,又漂著七八片粉紅色的花瓣,底下襯著嫩筍丁子,紅白綠三色輝映,鮮艷奪目,湯中泛出荷葉的清香,想來這清湯是荷葉熬成的了。(金庸《射雕英雄傳》)

這四個典型的文段,猶如誘人的“大餐”,讓學生大飽眼福,津津有味地品味完畢,不用老師啟發,就立即修改起自己的習作。

第五步,課后自主習作。用學到的方法,寫一寫自己喜歡的美食。

整堂課,正因為蔣老師的精心選擇,匠心設計,才有了課堂上學生如癡如醉欣賞、饒有興趣習作,才使得這堂作文課妙趣橫生,富有實效!這堂習作課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設計得“妙”,調動了學生寫的沖動,成就了習作課學生難得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