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渭南市臨渭區渭南小學校門便能看到兩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古語有“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渭南小學校長郗莉看來,教師就是學校的“梧桐”,培養好教師,就能讓一個個小“鳳凰”們來到渭小,并在此展翅高飛。

根植校情,課標導航

一校之長的郗莉,是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陜西省特級教師、省學科帶頭人,“三尺講臺是教師職業生命的主陣地,是學生求知探索的凈樂土。我的成長經歷告訴自己,教師只有站穩講臺才能贏得學生和家長的信任,學校要發展,必須幫助所有教師站穩講臺。”郗莉說。

為了深化校本研修工作,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打造品牌師資隊伍,依據區教研室“專題研修”的工作精神,渭南小學校開展了“煉課”專題研修活動,著力開發“微笑課程”,構建“微笑課堂”,形成“微笑成長記”評價體系。“煉課”從最根本著力提升每位老師專業素養,形成渭小教學風格,更優質的服務于渭小學子。 所謂“煉”是錘煉,千錘百煉;“煉課”則是認真、仔細、反復地錘煉、推敲、打磨課堂教學。

教學副校長劉娜介紹到,確立“煉課”為抓手的教師成長主題,源于渭小的校情、師情及學情。渭南小學是一所改建學校,成立于2017年8月8日,是臨渭區政府解決主城區就學壓力大,滿足轄區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探尋“公平優質”教育之路的舉措。學生來自渭南市各個縣區,2-6年級以進城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居多。教師隊伍來源于臨渭區農村學校、城區小學和外省外縣教師,平均年齡33歲,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對自身專業成長有著強烈渴望。

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促使教師的快速成長,學校開學為每一位教師配備了本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標定教”,并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標,各教研組集體研讀課標。 1月12日,渭南小學對全體一線教師進行了課程標準應用能力測試,“英語課程總目標由哪五個方面共同構成?”“新課標學段閱讀目標要求中的第7條: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是哪個學段提出的”……通過類型多樣的試題來檢測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運用。

“在煉課研修活動中,我們以課標為導航,開展學課標、 用課標、議課標、測課標活動,讓教師們在教學中不盲從,教學行為有依據、有條理。在課標導航的基礎上制定出微笑課堂教學指南:教學目標制定準確;合作共學落實有效;當堂檢測及時評價;拓展延伸彰顯素養。使微笑課堂更有縱深感、推進感和生長感。”教研主任雷亞寧談到。

枝繁葉茂,縱橫有度

為了讓煉課研修扎實有效開展,實實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渭南小學以“六課”、“四微”、“四平臺”為煉課載體,在縱橫交錯的實踐開展中提高教師綜合能力。

“六課”指備課、上課、聽課、評課、說課、寫課;老師們通過研讀自備、互評修訂、實踐反思等方式,將課 “煉”出實效,“煉”出特色。并進行四個階段性的課例展示,第一階段:第一階段:全員推門亮相課80節;第二階段:省市能手展示課9節;第三階段:個人反思成長課79節;第四階段:問題診斷研討課27節。“六課”活動使老師們在自修與他修中沉淀,在本土專家引領和外出學習中逐步提升。

“通過在徐州的培訓學習,我對經典的理解更加深刻,對誦讀的內涵和方式方法有了全新認識。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經典字字句句都是珍品,都是給我們指路的明燈,而教師,則是為學生舉燈之人……”張偉副校長學習歸來,在學校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的《讓經典走進你我的生命》微培訓內容,教師們從他的分享中學到了誦讀經典的方法和教學技巧。

“我在研究中發現創設的情境與真實的生活還存在一定差別,如何使學生將課堂獲得的口語交際技巧與方法真正內化為一種自身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課題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這是1月16日,一年級語文學科教師開展微課題研究中期匯報的場景,教師們立足本校本班學生實際情況,結合課程標準要求,開展以所帶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微課題研究。

一學期內,教師們參與研究的微課題有63個,組織微培課4節,微報告4場,微培訓3場。立足課堂的“微課題”,讓人人有課題,人人有研究,人人有交流;學科經驗共享的“微培訓”;學習歸來內化提升的“微報告”;學習歸來“微培課”,以課例展示的方式對全體教師進行二次培訓。“四微”從不同角度讓老師把“教”與“研”有機結合,在交流中分享智慧,在分享中凝聚共識,相互學習,有意識地讓老師們定下心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深入到教學的核心方向。

如果說“六課”“四微”是渭小教師“內練武功,自我成長”之道,那么“四平臺”則為教師搭建了更廣闊的“外展形象,提升自信”的舞臺。通過結盟友好校的相互交流平臺、城鄉發展共同體核心校送教幫扶平臺、特級教師等優秀教師工作室平臺、高校實習基地平臺,渭南小學的教師們走出校門,開展校際交流示范課、送教送培、培養師范生等活動。教師們不僅能去優質校學習,也到艱苦的鄉村學校送教,不僅接受特級教師、省學科帶頭人、省教學能手的指導,也能作為“導師”親自指導將要踏上講臺的師范實習生。

“四平臺為我們一線教師搭建了一個立體多面的成長空間,讓我們從多維度感受到教師專業成長的幸福,讓煉課活動不單調枯燥,而更顯其豐富生動。”語文教師王麥莉說。

花自芬芳,由“煉”到“戀”

“煉課”活動見證著教師的成長足跡,為了讓教師在活動中有目標,渭南小學的教師都制定了個人專業成長三年規劃,以“導航-規劃-踐行”三部曲,有方法、有目標、有層次地引導教師在研修中積淀,在積淀中提升。

“站在兒童視角,立足課堂的渭小教師,對三尺講臺是愛戀的,對教書育人的職責是敬畏的。”郗莉說。在立足課堂、研究課堂、發展課堂的“煉課”研修過程中,渭南小學師生的精神風貌有了顯著的變化:教師的學習力大幅度提升,教學目標更加明晰,方法更加多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更主動,品質更優;家校合力形成了和諧、濃厚的育人氛圍。短短的一個學期,渭南小學有1人參加國家行政學院組織的“國培”送教送培活動;2人參加陜西省名師大篷車送教活動;1個省級規劃課題成功立項;7個區級課題成功立項;錄制優質視頻課58個;錄制優秀微課作品8個;教學反思600余篇……

1月18日,郗莉作為優秀代表在臨渭區2017年度校本研修交流會上介紹了渭南小學開展煉課專題研修活動的內容,贏得一片好評。臨渭區教研室主任楊曉蓉談到:教師的功夫在課堂,渭南小學開展的“煉課”活動,總結應用了臨渭區近年新建學校教師發展與教學改革的基本經驗,聚焦課堂抓教師,提升教師抓教學,錘煉課堂成品牌,形成了教師、學生和學校 “小切口、大視角、多方位、全流程、快速度、立體式”協調發展。

相信隨著“煉課”活動的持續開展,渭南小學的“梧桐”會更加挺拔高大,以專業精煉、生動活力的課堂,精心哺育一只只小“鳳凰”,讓他們展翅高飛,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