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送教:給45個殘疾孩子送去希望
作者:丁洪剛
發布時間:2018-01-30 11:55:23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每天背上書包上學,對普通孩子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對那些身體重度殘疾的孩子而言,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在渭南市臨渭區有這么一支教師群體,為了讓重度殘疾孩子也享受和普通孩子一樣的受教育權,他們成年累月奔波在路上,不管天晴還是下雨,渭北的平川,南塬的山區,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
他們就是臨渭區百人送教服務隊,為了45個建檔立卡、無法入學的極重度特殊兒童送教上門,為這些特殊孩子送去希望,圓了他們接受教育的夢。
日前,記者跟隨兩組送教隊伍,親身感受了送教中的那些苦與樂。
殘疾孩子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1月18日下午,天氣陰冷。記者和兩位送教老師前往地處渭南市臨渭、大荔交界的交斜鎮美王村。田野里,雪還沒有完全融化,村道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
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老師趙亞娥記不清自己到小杰家來了有多少次,因為這樣的送教每周都要來一次,從2015年春季持續到現在。
送教的孩子叫小杰(化名),11歲,出生時由于早產,醫院該要送重癥監護去吸氧卻沒有,導致腦部缺氧。從兩歲發現異常開始,家里就帶小杰到全國各地去看病,到過北京、上海、武漢、西安等大醫院,被診斷為小腦發育不全,并伴隨癲癇。
“吃了很多藥沒見效果,花了三十多萬,把整個家都給掏空了,到現在只會叫個‘奶奶’……”在小杰家,孩子奶奶抹著眼淚說。
孩子一見到趙亞娥就停不下來。小杰爺爺端來一張小茶幾,待他稍微安靜一些,就地開始上課,副校長張青峰做輔助。
趙亞娥把衛生紙撕成一縷縷,練習孩子吹氣能力,小杰勉強吹起來,忽然一把把紙揪過去;趙亞娥示范串珠子,小杰每次還沒開始串,珠子就從指縫間掉地上,次次不成功;還沒上多久內容,小杰就站起來,伸手要老師背后紙袋里的教具……意外狀況不斷出現,可趙亞娥和張青峰不慌不忙,耐心勸導安撫孩子,保證完成當天的教學任務。
一個小時的教學結束了,趙亞娥說:“比起之前,孩子能靜靜地在座位上坐上一段時間了,不亂打人了,有了一定的指令意識,在有興趣的情況下能和我完成一些簡單的游戲,這對他這樣的腦癱患兒真的不容易。”
“殘疾孩子是我們工作的動力,為了他們,我們不覺得累。” 張青峰告訴記者,“當我們每次分組驅車一個多小時走進這些特殊兒童家庭時,看著年邁的爺爺期盼和渴望的眼神,矮小駝背的奶奶蹣跚的步履,再看著孩子呆滯卻又激動的目光,內心很復雜。爺爺奶奶們年事已高,他們將來怎么辦?作為特教學校的我們更應該為孩子想想,哪怕苦點、累點,但那只是身體上的苦與累,與家長身心上的苦與累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
1月19日一大早,記者又跟隨另一支送教隊伍去渭南市區南邊的兩個村子送教。
在嶺東村一家后院,9歲的萌萌(化名)是也腦癱患兒,被固定在輪椅上曬太陽,她頭斜著,臉上有幾處傷疤。同行的老師王慧騫告訴記者,萌萌有自虐行為,常常自己摳打自己,沒有語言能力。王慧騫通過讓孩子觸摸帶刺的圓形膠圈和毛絨娃娃來增強孩子的感官系統。
半小時后一行人又趕赴下一個送教點。14歲的聰聰(化名)腦發育不良,觸覺不靈敏,這家只有聰聰和爸爸兩口人,媽媽離家出走好多年,不知去向。相比周邊的紅磚樓房,聰聰家還是土坯房,進門就見墻上訂的精準扶貧表。
看起機靈的聰聰一上課就暴露出他的“弱點”。趙玉惠拿出梨的紙片,手把手地把梨的外輪廓虛線連起來,另一半讓他自己完成,聰聰畫出的線卻落到圖形外邊,涂色也是這樣;當老師做出一個伸展雙手的動作時,他使勁伸手就是伸不開,老師在旁不斷鼓勵。
這時,聰聰爸爸揭開簾子回來了,看到兒子這樣,他生氣地呵斥兒子:“咋這么笨!連手都伸不開!” 趙玉惠說:“不著急,慢慢來嘛!”
在回去的路上,趙玉惠說,其實很多送教的家長并不認為自己孩子有問題,他們只是覺得孩子“笨”、反應遲緩,因此他們特別注意保護好家長的這種自尊心,這樣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打開另一扇通往幸福的門
像以上這種送教,對渭南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們來說已是一種常態化工作。
該校校長崔曉麗告訴記者:“目前學校送教學生有45名,均為重度、極重度殘障學生和家里條件不允許往來送的。每周對每個孩子送教一次,上課有效時間半個小時,學校32名教師全員參與,目前送教有281次。近親結婚和遺傳是殘障學生致殘的主要原因,一個孩子殘疾往往導致一個家庭貧困,這些送教家庭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據她介紹,去年六月,學校按照教育扶貧工作機制,通過教育系統學籍網和殘聯登記的信息,對全區38名疑似重度、極重度特殊兒童開展入戶走訪。老師們頂著夏季炎熱高溫走村串戶排查,可由于家長思想保守等原因并不順利,一些家長很排外,不配合,他們就多次走訪。
她記得塬區有個孩子,多次過去連孩子面都見不上,家長就不愿意讓他們見,可以說把孩子放棄了。終于有一次,當他們找準機會站到孩子面前時,孩子就生活在屎尿里,滿屋子都是臭味,同行的年輕老師看到這種情況抑制不住直接就吐了。隨后,他們顧不上臟臭,趕緊給孩子清理。“可惜的是,那個孩子我們去第四次的時候,就已經不在了。”崔曉麗難過地說。
崔曉麗校長(左一)接受教師報記者的采訪
走訪排查后,學校為無法上學的19名重度、極重度特殊兒童送教,其中包括7名福利院的特殊孩子。到去年10月,宣傳的擴大,送教學生增長到45名,學校教師有限,無法保證正常的送教。為加大教育扶貧的力度,減輕特教學校教師的負擔,臨渭區教育局以普教加特教的方式,成立了由該校教師為主,外加15所小學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優秀體、音、美教師為輔的百人送教隊。送教老師從孩子的康復訓練、生活技能訓練、文化知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開展送教,帶給每一位特殊兒童生活的希望。
去貧困戶家里送教,給老師們帶來了心靈震撼,他們更加深切體會到教育扶貧的艱巨和迫切,也堅定了把送教工作長期做下去的決心。
“當普教老師剛開始參加送教時,他們深受感動。對他們而言從來沒想到還有這樣的貧困家庭,還有這樣嚴重殘疾的教學對象。幾個老師給我說,他們要找機會把自己的學生分批帶過來,讓他們也親身感受一下,得到教育。”趙亞娥告訴記者,“我們不能給這些送教的孩子更多的寵愛與關心,但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給孩子打開另一扇通往幸福的門,讓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多一份生存的希望與能力。”
“同在藍天下,殘疾孩子一樣有受教育的權利。” 雖然送教老師辛苦、殘疾孩子進步有限,可老師們從不拋棄、不放棄,該校副校長張青峰在一篇文章里提醒老師們:“當我們面對臟兮兮的雙手奔向你時,請不要認為臟而嫌棄,那是他們對你的尊重和歡喜,當我們面對嘴里嗷嗷大叫手舞足蹈的他們時,請不要認為是吵鬧,那是他們渴望溝通。對殘疾孩子,老師更應該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為這些孩子多一分努力工作,哪怕沒有升學率,哪怕孩子很難有突出的成就,但至少可以讓上帝為他們打開的窗戶更寬敞、更明亮。”
“每一次送教都是良心活,更是對我們教師師德的檢閱,所以需要我們帶著愛心、耐心、恒心,責任心,懷揣著親情、溫情、熱情,認認真真地去上課。”崔曉麗校長動情地說,“送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常規工作,我們應該有所擔當,所以,這個工作要一直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