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帶進孩子的家里 ——志丹縣教育局“送教上門”工作紀實
作者:王燕?聶蕾
發布時間:2018-01-16 16:09:0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1999年,一部《一個都不能少》曾讓無數人落淚,特別是那個為了讓失學的孩子重回課堂而孤身踏上尋找之路的十三歲代課老師魏敏芝讓觀者動容。而今天,現實版的“一個都不能少”就出現在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義務教育,打贏教育扶貧攻堅戰,一群志丹教育人把課堂帶進了一個個中重度殘疾孩子的家里。
為保障殘疾孩子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2017年志丹縣教育局開展了“送教上門”活動。截止2017年11月底,共計有17所學校參與,送教教師80余名,對學校轄區內的66名重度殘疾兒童進行了“送教上門”服務。
“我每天數著日子盼著你們來啊!”當保安小學四位老師扛著牛奶,帶著書包和益智玩具風塵仆仆趕到東武溝村的高建祥家時,在門外等候已久的高建祥母親喜不自禁。保安小學的送教對象是10歲的男孩高建祥,因為視力不好,一直輟學在家并且拒絕與人交流,家人心急如焚。自從送教上門后,孩子漸漸從自己的世界里走了出來。
高建祥智力問題不大,有識字基礎,老師每次來之前都做足了功課,制訂了符合他能力的教學計劃,希望盡可能地多教給孩子一些知識。但,困難依舊無法回避。高建祥的視力不好,常常因為無法看清畫板而傷心哭泣。送教的四位老師很有默契地起身站成一排,為他擋住強烈的陽光……孩子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剛開始的時候,女老師和我講困難,說一個人去害怕的不行。安排女老師送教,主要是覺得女老師更有耐心,更有親和力,容易接近孩子。可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孩子除了智力和肢體的殘疾之外,往往情緒容易失控,冷不防就對老師動手。” 沙道子小學校長張志義告訴我們。有一次,在學生薛浩博家,正當孟玉琴老師專注地教他讀生字卡時,薛浩博竟一巴掌扇到了老師臉上!只見孟老師像沒事似的繼續讀卡,順口溫和地告訴浩博:“打人是不對的。”慢慢地,孩子和老師混熟了,對老師特別依賴和信任,基本不會再出現動手的情況了。
目前,沙道子小學的孟玉琴、樊文婷老師負責2個女孩和2個男孩的送教任務,最大的11歲,最小的7歲,要么腦癱,要么智障,要么發育遲緩。現在,4名學生每次看到老師,都異常興奮。每到送教的日子,4個孩子就早早地準備好學習的用具眼巴巴地等著老師來上課。
市鎮小學劉晶晶老師幫扶的是14歲的男孩常育銘,有肢體和智力雙重障礙。有一次,劉老師的課才上了幾分鐘,就聞到一股尿味。掀開被子一看,原來孩子已經尿了褲子。劉老師連忙放下課本,幫他換好了干凈的褲子,并幫忙收拾好了床鋪。小育銘覺得自己“犯錯”了,就一直低著頭不說話,劉老師趕緊地把孩子攬在懷里安慰起來。“跟這些殘疾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一名老師,更是一名母親。他們更需要的是愛、寬容和理解!”劉老師回顧一年的送教經歷后,感慨道。
“那些來給我們佳佳上課的老師就像從天而降的仙人一樣,沒想到我孫女有一天還能學習識字看書啊!”家住永寧鎮土門村已近七旬的李佳佳的奶奶告訴我們。這位樸素而善良的老人說完還不忘對著送教的老師們謝了又謝。李奶奶從沒做過孩子的上學夢,不料,老師們竟把課堂開進了她家里。得知永寧山子宜學校的老師們每周都會來家里為佳佳上課,全村人都為這個不幸的小女孩感到高興不已。這個殘破、困苦的家庭太需要這樣的溫暖了!
志丹教育扶貧辦公室目前安排的送教入戶對象是在冊的66名中重度殘疾少年兒童,但“送教上門”輻射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2017年11月份,志丹教育系統又開展了“千名教師大家訪活動”,深入到有輟學傾向的學生家庭,與輟學學生家長探討教育的意義,扭轉他們錯誤的思想觀念。經過這次活動,很多面臨放棄學業的輕度殘疾兒童家長重新承擔起了對孩子教育的責任。
“送教工作必須堅持搞下去。”負責送教上門工作的志丹教育扶貧辦公室主任說:“我們的工作得到廣大家長和社會的認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殘障孩子確實有需求,作為教育主管部門不能看著他們失去求知的權利。二是我們有一批不離不棄的愛心老師,他們代表了志丹教育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