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主義視角下《喜福會》中的 中國形象解析
發布時間:2018-01-10 16:15:59
小說講述了四位母親在中國的悲慘經歷,隨著故事的深入,讀者不難發現這四位只是眾多中國女性的代表,中國女性在小說中表現出了共性——順從且結局悲慘。吳素云——喜福會的創辦者,在日軍侵華時期,由桂林逃往重慶。吳素云手推一輛載著雙胞胎女兒的獨輪車,前途未卜,看到周圍逃亡的人要么餓死,要么病死。她怕孩子跟她活不了,就把女兒和所有值錢東西放在了一棵大樹下,希望好心人收養。結果她被救,但她再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這成為她一生的痛。琳達成長在一個貧窮的中國農民家庭,四歲時她母親就許諾把她嫁給黃太太家當兒媳婦,母親要求她順從,“吃飯要慢,要聽話,不然黃太太家就不要了”(Tan,1989:126)。琳達很聽母親的話,嫁給黃太太家的小男孩后,她盡力做一個好兒媳婦、好妻子,討黃太太喜歡,可因為她沒能給黃家傳宗接代就被關了起來。琳達為了自由,裝瘋,最終逃離虎口。鶯鶯的故事讓讀者看到,即使來自書香門第的優雅小姐也難逃悲慘的命運。婚后丈夫的不忠及對她的漠然讓她幾次想到自殺。精神的折磨最終讓她斷送了自己兒子的生命。第四位母親阿梅的媽媽在遭遇丈夫去世后,為了養家,做了吳青的四姨太。這樣的犧牲并沒有換來家人的同情,他們教阿梅憎恨自己的母親。小說中阿梅的外婆對自己的女兒說:“你不是我的女兒,如果你還要一點臉面的話,你就去死。”(Tan,1989:145)。即使這樣阿梅母親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為了在吳家給女兒阿梅一些地位,阿梅的母親選擇了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