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教師報》讀到:一名好教師應該具有匠氣、匠心、匠技。讀后頗有感觸,教研員作為教育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服務者、研究者、實踐者和推廣者,則更應具有愛崗敬業的匠氣,具有指導教學獨具特色的匠心,具有像工匠一樣不斷打磨教學技能的匠技。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承載多元化的身份與技能,是目前教研員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經歷,談談做好教研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知而后行,讓教研的思考“活”起來

1.先讀書,這是“金鑰匙”。教研員是師之師,是教學工作的指導者,所以更應先教師一步不斷更新知識,做到在知識方面應對自如,在教學觀念方面與時俱進。教研員知識面要寬,對所分管學科的專業知識鉆研要深,書讀多了,眼界就會開闊,看問題的角度就會新穎。讀書是進步的階梯,是讓腦袋活起來的金鑰匙。

2.善借網,這是“大學堂”。如今網絡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開放、平等、交互的學習平臺,國培計劃、名師博客等都可為教研員的專業研究注入新的源頭活水。聆聽網絡專家報告、觀摩開放精彩的課堂教學、瀏覽優秀的教育資源等都可以提高教研的品位和層次。作為教研員,應該做好知識的儲備,把專業發展作為自己內在的追求,把網絡作為成長的助推器。

3.多研究,這是“好法寶”。教研員要經常深入學校,走進課堂,捕捉教學瞬間,汲取課堂中原生態的內容,體驗獨特的教學藝術。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教師、不同的設計、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生成,教研員要和老師一起研討,一起碰撞,這種接地氣的調研活動,既可以把平時積累的思考所得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又可以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二、勇于擔當,讓教研的腳步“邁”起來

1.勇做學科教學的解惑者。教研員應是一只啄木鳥,是一名中醫,做到凡聽必評,肯定亮點,找出問題,拿出辦法,講出道理。只有扎根于實踐的評課,一線教師才會切切實實得到提升,正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研員深入課堂教學不光靠“望、聞、問、切”,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而后要靜觀療效,才能成為指導型教研員。同時,教研員要做學科“多面手”,不能僅局限于學科思維,應做好知識儲備,把握各學科間的共性,樹立大教研觀。

2.勇做課堂教學的示范者?!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研員有效指導教學的能力,既需要理論支撐,又需要實踐見證,重心下移,到教師中去,開展務實性、草根性的教學研究,提升課堂實施效度。走出去聽,借鑒教師教學的優點,彌補自身不足;沉下去做,親歷實踐,多一份理性與思考;跳出來看,深入教學進行反思,常研常新。

3.勇做課題研究的引領者。首先做課題是不斷豐富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的過程。做課題要研讀相關的理論著作,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研工作中。其次做研究的過程是提高教研能力的過程。在研究中,課堂就是實驗室,學生就是實驗對象,遇到問題隨時研究解決。最后做課題是引領青年教師成長的過程。

三、主動而為,讓教研的大道“寬”起來

1.樹立服務思想。教研員必須樹立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的思想,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信息幫助和技術服務,在服務過程中檢驗履職能力,要全心全意為學科教師服務,為基層學校服務,為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服務。

2.樹立奉獻精神。教研員要樹立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一是調研、蹲點、研修等活動,要以學科質量為導向,深入課堂,加強指導,幫助教師準確做好教學定位。二是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組織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三是發揮骨干教師輻射作用,開展有效教學研究活動,給予學校專業引領。

3.樹立親師觀念。首先,用善意指導教師。教研員在聽課評課活動中,用善意的語言指出一些老師的不足之處,幫助其逐步提高;其次,用慧眼發現教師。下鄉調研發現綜合素質高的教師,要多關注他們的教學動向。最后,用熱情惠及教師。幫助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惑,用專業的素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一位出色的教研員既要有清晰、前瞻的教育理念,又要有較高的教育研究及教學設計水平,更要有推動教育教學發展、精益求精、嚴謹做事、開拓創新的愛心、恒心、熱心、細心和耐心,用工匠精神傳承和引領當地學科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