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幼兒戶外區域活動,目的是利用開放的環境和戶外資源,為幼兒各項能力的培養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創造有利的游戲條件和氛圍。戶外區域活動的目標和《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本文所做的就是從方式選擇的民間游戲資源入手,探尋其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價值及運用策略。

一、地方傳統游戲資源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價值優勢

1.活動生活化優勢。

近些年來,推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已經成為了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識。《指南》指出:“教師要利用多種活動發展幼兒的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如:走平衡木、跳房子、踢毽子、踩小高蹺等游戲活動。

2.文化傳承性優勢。

地方傳統游戲之所以能千年流傳,生生不息,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生活習俗密不可分。特殊的區域文化衍生了許許多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游戲,例如:跳竹竿、騎竹馬……這些世世代代喜聞樂見的民間游戲不僅有助于幼兒開發智力,還能增長他們的知識,鍛煉幼兒的手工制作、語言表達、觀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地方傳統游戲資源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1.耳熟能詳,貼近生活。

民間游戲資源包羅萬象,層次和深度也是高低不同的,限于3歲~6歲幼兒的特定發展階段,我們在游戲資源的選擇上要精挑細選,原則上要做到幼兒耳熟能詳,最大限度貼近幼兒日常生活,降低幼兒活動過程的開展難度。例如:在幼兒的戶外區域活動中,我們引入了“抬花轎”的民間游戲活動。對于這個游戲活動孩子們都不陌生,每年的春節廟會上,孩子們都會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看到。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惟妙惟肖,活動的開展也比較順利,在活動中孩子們的身體機能得到了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細節的再塑能力和創造性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激發。

2.根據年齡,分層開展。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關注點和習得方式有所區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要分層開展活動,采取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游戲引導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幫助兒童完善和提高自身能力。例如:小班的幼兒更喜愛基本動作中的跑或爬類的動作,中班幼兒則趨于平衡性的游戲,而大班幼兒對跳躍性的動作更加偏愛。因此,針對幼兒的不同喜好我引導他們開展了不同的游戲項目。

3.融入環境,創新改編。

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開展要盡可能簡練,避免因道具、空間、人數等問題導致孩子們對游戲產生陌生感,這也就要求在開展活動的時候要對活動內容進行一定的創新和改編。因此,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創新思維,從游戲規則入手隨機應變,開展簡易方便的游戲。比如:在“接力棒”的游戲過程中,因為幼兒對于道具的依賴心理比較強,為了強化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我要求孩子們利用洋娃娃作為“接力棒”,在完成游戲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孩子們的興趣。

4.家園合作,共同促進。

家庭資源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家園合作對于幼兒的教育效果可見一斑。家園合作的游戲不僅能夠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家庭與學校以及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和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觀念,從而更好地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通過多輪游戲,家長與孩子的默契程度有了明顯的提升,而孩子們沉浸在歡樂的游戲中。通過與孩子一同做游戲,家長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學著用孩子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從而促進了家長、孩子和教師之間更好交流。由此可見,家園合作的游戲開展方式不僅對教師開展幼兒教育非常有幫助,同時對孩子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幫助。

總的來說,地方傳統游戲資源在戶外區域活動中豐富了幼兒活動的內容,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孩子們在游戲中能力得到了培養。一些不利的因素,我們認為經過適當修正,完全不會影響到其積極作用的發揮。民間游戲資源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具有重要的能力培養價值,其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基礎素材地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