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開放式活動課堂初探
作者: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中心小學 王生龍
發布時間:2017-12-22 10:16: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作為活動型的綜合課程,組織與實施都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主,這些活動主要包括游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所謂開放式教學,即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外界環境發生廣泛、即時的信息聯動。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開放式活動課堂,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真實性,激發學習興趣。
一、創設生活情境,使教學內容真實化
創設生活情境。“寓教于樂”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學方法,它強調的是寓“教育”于“生活活動”之中,品德與生活課正是如此。課堂上有多種教學活動形式,種種活動都為老師提供教育的機會。老師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平時老師們在設計活動時應貼近學生生活。只有來自學生生活中的東西才能最大程度上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學中采用適于兒童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二、拓寬學習渠道,創設開放式的學習空間
1.教學回歸自然。
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走出課堂的機會,為他們打開一個寬闊的生活空間,讓他們去實踐、去體驗、去獲取。在《別把小草踩疼了》第一課時教學結束后,我讓學生課下去校園、公園里觀察,想一想保護小草的辦法,在第二課時讓學生討論自己觀察后思考的辦法。這樣的課堂回歸了自然,吸引了學生。
2.教學回歸家庭。
家庭生活常常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一些良好的習慣也往往體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以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
在教學《祝你生日快樂》之前,我讓學生回家問父母,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在課堂上孩子們聲情并茂地講述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有的孩子講著講著眼睛都紅了。在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時,我又布置了一個任務:回家為父母做一件小事。這時孩子們都真心愿意完成這個任務。
3.教學回歸社會。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空間、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讓學生更多地去接觸社會,到現實生活中去體驗、認知、感悟,并把從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看到的、體驗到的東西帶進課堂加以討論、思考,增強分析能力。
三、合作探究學習,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活動中,我們可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第一,尊重、保護、發掘學生的巨大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第二,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引導學生學習,使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把教與學的方法有機統一。在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兒童自由發現問題。“自由發現”是順應兒童的認知特點去觀察事物,探求真理并與同伴互相交流的過程,它可以滿足兒童對外部世界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自由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活動中,由于兒童是自己行為的主導者,他們往往可以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課堂討論既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學會傾聽他人意見的平臺。討論中,學生之間既要別人聽你講,又要你聽別人講,師生之間既有老師聽學生講,又有學生聽老師講。在相互交流中,學會發現別人思想的閃光點。第四,學生暢所欲言時,又要適當加以引導。探究中,學生有時會偏離題目而高談闊論,爭論不休。教師要注意聽取學生的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要善于從不同的看法中找出問題的焦點,及時引導學生逐步把認識統一到正確的觀點上來。
教學永遠需要進一步摸索和更深層的探究。活動課的課型有賴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遵循“激情引趣、自主探究、感悟明理、拓展延伸”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從自主探究到獨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建立開放式活動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