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學習“過程化”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匯龍小學 丁 一
發布時間:2017-12-22 10:12: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痹谛W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力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推理和驗證等學習過程,讓他們在自我發現、自我建構中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信心。在推進小學數學課堂學習“過程化”的實踐中,要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特點與學生學習心理特征,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過程,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推動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本文結合筆者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化”中的一些嘗試與思考,將點滴體會贅述如下。
一、 從“猜”開始,構建主觀與客觀的初步對接
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大膽的發現。”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學生應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睆牟孪腴_始,經歷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他們的數學直覺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激活學生的既有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將學生的主觀思考與數學的客觀實際對接起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為后續的獨立探究與合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面積單位》一課時,教師從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出發導入新課:(1)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比一比誰的面積大?(2)根據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猜一猜有哪些面積單位?(3)根據你的猜想,你打算怎樣表示各個面積單位的大???通過上述過程,教師將學生的已知“長度單位”與未知“面積單位”連接起來,并用邊長分別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來感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不同面積單位的大小,啟發學生自己“發現”數學知識,經歷了從猜想起步、再經歷模糊到明晰的認知過程,有效建構了面積單位這一概念。
二、 以“做”展開,實現具體與抽象的平滑過渡
在小學數學課堂“過程化”的教學實踐中,以“做數學”的方式展開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樣、更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讓他們在直觀感知中形成鮮明的知識烙印。這樣的過程化學習方式,順應了學生好奇、好動的學習心理特點,有助于他們集中注意力,增強參與感;同時,也實現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順利銜接,讓學生在操作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更透徹,掌握更牢固。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角的度量》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做到手腦并用,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嘗試,出示一個30°的角讓學生用量角器分組展開測量。在匯報結果時,學生出現了31°、28°、120°以及119°等不同結果。教師適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不同的測量結果呢?讓學生在初步體會測量誤差客觀存在的同時,對如何正確量角產生求知欲望。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正確讀數、減少誤差等方法。這樣的動手操作方式,較好地將具體的操作實踐與抽象的操作方法結合起來,融合了動態的操作與靜態的思考,深化了他們對于角的特征以及度量的準確性的認識。
三、 憑“質”深化,凸顯內涵與外延的本質差別
教師要緊密關注數學本質,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將著力點放在刨根問底上,推動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斷走向深入,凸顯內涵與外延的根本區別,在經歷、比較、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對課堂學習內容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并沒有依照常規扣住“平均分”來進行教學,而是針對分數的本質以及它產生的必要性上深度挖掘。一方面,教師引領學生從2個月餅、1個月餅再到半個月餅,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讓學生經歷了符號化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教師結合不同分數反復提問:分數的分母、分子分別表示什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組成中的不同含義,繼而追問:為什么分數要從下往上讀?推動學生進一步思考分數的本質,讓本課時的過程化教學具有濃濃的數學味道。
小學數學“過程化”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學生經驗改造的過程,通過敢于猜想、勤于實踐和狠抓本質,引領學生經歷了感知、理解和抽象等數學過程,加深體驗,提升品質,促進他們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不斷得到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