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杜威提出,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做中學”,他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兒童用自己的思想去做實驗。在小學數學中的“做中學”就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構建數學知識。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做中學”中使做與思有機結合呢?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4頁例3,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教學為例。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數量之間進行比較的問題,要用到兩條線段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們的關系。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正確理解今年的班級數與去年的班級數的關系。如果讓學生通過“做”(畫圖)來分析,就能夠幫助學生找出解題思路。

【案例描述】

出示例3,從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問題?

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4],你是怎樣理解的?這道題是誰和誰在比?比較時把誰當作單位“1”?[14]所對應的數量是什么?(課件演示)你們能用線段圖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嗎?

【評析:讓學生通過“做”正確理解今年班級數與去年班級數的關系?!?/p>

展示學生作業本。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線段圖,明確要用兩條線段表示,要先畫單位“1”的量。讓學生修改自己的圖。

指名上臺:用手指著黑板上的線段圖說條件和問題。

你能根據線段圖來解答這個問題嗎?

指名匯報: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再讓一個學生上臺指著線段圖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評析:學生通過“做”準確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認清了今年和去年班級數之間的關系,順利地找出解題思路。再運用“做”的成果進行反思,說清解題思路?!?/p>

有沒有用其他方法做的?指名說算式教師板書。再讓一個學生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是怎樣想的?教師相機在線段圖上板書:單位“1”“1+[14]”,再讓學生齊答,教師板書。

比較這兩種思路。(課件展示題目線段圖和兩種解法。)

這兩種解法有什么相同點?引導學生說出:第一步都要根據“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14]”這個條件去思考,都是把去年的班級數看作單位“1”,都要用兩步計算。有什么不同點?

第一種是先算增加多少個班級,第二種是先算出今年的班級數是去年的幾分之幾。

如果將例3中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4],改為減少了[14],你會畫圖分析并列式解答嗎?

【評析:讓學生通過“做”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而找到解題思路?!?/p>

請大家在作業本上獨立完成。

指名匯報:你是怎樣畫線段圖的?(先畫一條線段表示去年的班級數,再畫一條線段表示今年的班級數,今年的要比去年的少[14],少的要用虛線表示)學生講完后問:你為什么要先畫去年的班級數?(它是單位“1”)

列式時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指著線段圖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評析:讓學生運用“做”的成果進行反思,能夠更清楚地說出解題思路,并使做與思有機結合?!?/p>

【案例反思】

一、思是為了有效地做

在讓學生做之前要讓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這樣才能避免盲目地做。本節新課前安排的思維訓練,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根據題目中的關鍵句進行初步分析,對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有一個初步了解,為新課中的“做”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做是為了深入地思

本節課在學生畫出線段圖后,我先讓學生看圖說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做的成果來進一步明白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然后我讓學生看著線段圖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找準解題思路,再列式解答。

三、讓做與思有機結合

本節課在學生根據線段圖列式解答后,我讓學生根據算式在線段圖上指一指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這樣就把抽象的算式與直觀的線段圖聯系起來了,使做與思有機結合了。

四、不做也能有效地思

本節課在學生通過做有效地思,熟練地理解了此類題目的解題思路后,我讓學生不用畫線段圖,直接列式解答,學生的正確率也很高,說明大多數學生已達到不做也能有效地思的境界。

總之,思是做的基礎,有了一定的思才能有效地做;做是為了深入地思,通過做學生才能正確地思。讓做與思有機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形成學習的能力,進而達到不做也能有效地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