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對語文學習習慣問題的研究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對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關注得相對較少,進行調查研究的更是少有。筆者結合具體教學談談初中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策略。

一、培養預習課文的習慣

預習是探求新知識的前奏,能為學好新課打下堅實的基礎。預習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編寫特點,整體感知課文。預習課文時,要先參讀“預習提示”“單元提示”等文字,弄懂課文的體裁、主題、寫法等,然后帶著問題去反復默讀課文,體會和理解文章的大意。(2)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在讀課文時,若遇到讀不懂的字、詞,先做好標記,然后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查生字新詞,將其讀音、意義、用法等記錄在旁邊,若是成語再加上出處。(3)借助已有知識,在預習中加以印證。在預習中,還要把文章中所用的修辭方法、論證方式、特殊句型及其他特殊用法都標注出來,并認真體會。

二、培養積累知識的習慣

1.積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首先要養成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的習慣。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諸如花鳥蟲魚、自然風光、社會風貌等,還有你個人對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以及在感受自然美的過程中思想上迸出創新的火花,所有這些,都是人文的材料。其次是從閱讀中積累。廣泛閱讀能開闊眼界、豐富學識。作家秦牧、劉白羽的作品能夠旁征博引,用語經典,妙趣橫生,就得益于他們豐厚的學識積累。我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說,假期讀一些長篇小說,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文學經典及科技方面的刊物。

2.積累語言,使作文言之有味。如何遣詞造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了學生最頭疼的事,生動有趣的素材,在學生的筆下往往卻顯得索然無味,難以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寫讀書筆記。為此,我就如何寫讀書筆記分期作了幾次專題講座。對書本中的典型字詞、精彩語段及時摘錄,并隨即寫出自己的讀后感悟。我定期對大家的讀書筆記督促檢查。目前,學生們已經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我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思路清晰了,習作中引經據典也準確到位了。

3.積累構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課本中有許多構思方面的方法值得借鑒。就布局而言,有開頭的方法、過渡的方法、點題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如《故鄉》通過對比反映人物命運的變化,揭示出深刻的社會主題;《背影》抓住父親背影這一細節,通過父親過月臺的瞬間構思全文。積累這些構思方面的方法,寫作中根據表現主旨的需要適當變通,就能給自己的作文搭一個好架子。

三、培養質疑問難的習慣

讀書時要多想、勤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告訴我們,對待學問必須要有一種質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從輕信。學習貴在有獨立的見解。如果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與老師不同,可查出依據來跟老師或同學們展開討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和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又可以促進教學相長。一篇文章有行文的核心,一篇課文有訓練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依據學習的重點來質疑問難。

四、培養規范書寫的習慣

古人云:“字如其人。”但現在學生中字寫得漂亮的很少。因此,教學生寫一手好字,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畫清晰,結構合理,美觀大方。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好的學習效果、好的學習成績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讓學生盡快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讓我們引導學生從每天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去克服一個個困難,養成一個又一個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