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定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心智特點、知識經驗、接受能力、情緒情感等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學定教”和傳統教學最大的區別就是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一、精準分析學情,選擇教學策略

“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教學。”這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奧蘇伯爾的認知理論。的確,教學之前如果不摸清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的特點,教師只是依據教材、教參想當然地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費時、費力,學生沒有興趣,教學也沒有效率。

初一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對知識的認知往往習慣從直觀、形象的角度入手,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依據學生的這個特點,在學習“明朝君權的加強”的內容時,教師以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中的《朱元璋畫像之謎》導入課堂。這樣的課堂導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教師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們歸納整理。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材本位論”“課堂本位論”,將教學的目標直指學生,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二、充分利用“學案”,發展學生思維

明確了分析學情的重要性,那么用什么方式能夠最便捷、最精準地分析、了解學生的情況呢?那就是“學案”。在上課之前,教師把本節課的內容,通過“學案”的方式發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學案”進行分析、研究,摸清學生的具體情況,依據這個情況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戊戌變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指導學生自主預習,設計了這節課的導學案。在導學案的開始,首先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然后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把教材里關于變法的基礎知識點自主整理出來。這個環節中,學生基本能夠在教材中梳理出來。然后,就是探究、發現、質疑的環節,這個環節的重點,就是通過史料讓學生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這也是教師上課引導學生重點突破的內容。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不等于教師放手不管,學生“瞎子摸象”摸到哪里算哪里,這樣會讓我們的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所以,“以學定教”更應該注重教師的引導,“學案”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最好的方式。

三、組建學習小組,增加交流渠道

學習小組的建立增加了學生交流探究的渠道。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往往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單向交流,而組建學習小組,就改變了這種情況,師生的單向交流變成了雙向交流,并且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這樣多元渠道的交流之下,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國鼎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兩次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首先,小組內學生自主探究,歸納兩次戰役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戰爭結果以及戰爭的影響,并且能夠設計三國鼎立的相對位置圖。其次,要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究,教師巡視指導。在學生們對這些問題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上,各小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以表格形式歸納兩次戰爭以及小組設計的三國鼎立圖。最后,師生共同評閱每個小組的情況,在評閱過程中查漏補缺,強化知識,提升能力。學習小組不是隨意地把學生分成幾組,而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式進行分組,這樣不但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單個學生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的思維被教師的思維固化。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知識豐富,但創新能力不足。而“以學定教”就打破了這種傳統、僵化的教學程序,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角色,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質疑,不僅使學生知識豐富,更使學生有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