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拐杖, 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以“可愛的生靈”主題單元為例學寫小動物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大學附屬小學 孟翠英
發布時間:2017-12-22 09:50: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可愛的生靈”是北師大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個主題單元,這個單元有《小蝦》《松鼠》《帶刺的朋友》等優秀的范文。這些文章所寫的小動物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有的學生雖然沒有親自飼養過,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會經常看到并接觸這些小動物。這些文章都是學生學寫小動物很好的范文,是一把很好的拐杖,借力拐杖,就能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
一、借力生活的拐杖,為習作奠定現實的認知基礎
生活是一切習作的源泉,那種脫離了生活實踐的認知是片面的、僵硬的、缺乏活力的。學生的習作也是如此,沒有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基礎,缺少了寫作的素材,學生就會對作文失去興趣,就會感覺沒什么東西可寫,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去寫。即使硬著頭皮擠出來的習作,也是空洞無物、毫無生機的。所以在寫小動物之類的習作前,筆者先鼓勵學生飼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內心是很孤獨的。在他們眼里,這些小動物就仿佛是他們的朋友,他們把小動物當成自己的寶貝,很細心地給小動物喂食、洗澡,帶著它們去散步,對著小動物聊自己的學習、生活,久而久之與小動物建立了親密、深厚的感情,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一切都為他們寫小動物類的習作奠定了現實的認知基礎。
二、借力感知合一的拐杖,全面了解自己喜歡的動物
經過與小動物的相處,學生與小動物之間有了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調動所有的感官,用心觀察、聆聽、觸摸,通過用眼睛看、用耳朵聆聽、用手觸摸等方式,努力使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達到高度統一。仔細觀察小動物的外形,聆聽小動物的叫聲,觸摸小動物的毛皮(羽毛),觀察小動物喜歡吃什么食物,用鼻子聞一聞小動物食物的味道,仔細觀察小動物吃食物的樣子和動作,同伴之間如何嬉戲、玩樂、休息,它們如何搭窩,觀察它們生長變化的樣子和成長的過程……引導學生用心觀察,使學生對自己飼養的小動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為學生習作提供素材。
三、借力情感的拐杖,用心感受小動物的一舉一動
情感是習作的精神支柱,它給了習作鮮活的生命。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動讀者,不僅因為文質兼美,更主要的是把鮮活的生命力通過一個個文字傳遞給讀者,那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內心。所以,要想使一篇習作感人,必須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經過前兩個環節的引導,已充分認識、了解了小動物,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相機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指導學生在習作中用心去感受小動物的一舉一動,把自己內心對小動物的真情實感毫無保留地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樣寫出的習作才能打動讀者的心。
四、借力文本的拐杖,讓自己筆下的小動物富有靈性,栩栩如生
“可愛的生靈”這個主題單元每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和特色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小蝦》《松鼠》《帶刺的朋友》三篇文章,通過作者仔細觀察,描寫了小蝦、松鼠、刺猬的外形和生活習性。作者運用由總到分的寫法,圍繞中心句,詳細描寫小動物的外形、捕食、活動、搭窩等生活習性,同時運用一些表示順序的詞語,描寫小動物吃食物和搭窩的動作。此外,在介紹小動物時還添加了人的行為、心情,把小動物當成自己的朋友來寫,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教學時在正確、全面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獨特的資源,帶領學生細細品味這些寫法的妙趣,感受作者如何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把小動物寫得栩栩如生、惹人喜愛,從而模仿、借鑒,為我所用,使文本成為學生習作的拐杖。
雖說學生在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會有畏難情緒,不知如何下手,但只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給學生創造一把把拐杖,讓學生借力這些拐杖,不斷攀登習作的高峰,就會逐步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