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減負增效研究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第六中學 羅建玉
發布時間:2017-12-22 10:29: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這六大素養的培養將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教育,學生的學習將會發生根本性變革。兩年來,筆者在對學生上課、資料、作業、活動的調查中,深感學生課業負擔沉重,學校教育重視了文化基礎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塑造。在此背景下,重拾“減負增效”話題,極具現實意義。
一、減負增效研究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最優化理論”
以皮亞杰和布魯納為代表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發現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分析教材中本質的東西,選擇有效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
這兩種理論都十分重視學生有效獲得知識與技能。著名教育家鐘啟泉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中闡述了“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的理念,把學生有無進步作為教學成敗的唯一指標。所以,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二、教育教學中減負增效的途徑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形成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課堂是“減負”的主戰場。原教育部長周濟曾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是通過教學活動轉化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探索教學改革,總結教學方法。教師要把握“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抓住重點難點,精講精練,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高效課堂。無論是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山東昌樂二中“271學習法則”,還是江蘇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都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給我們以思考,帶我們以行動。
2.科學布置作業,形成有效作業的設計策略。
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出發,科學地設計作業。堅決摒棄“題海大戰”、機械性作業和懲罰性作業。做到作業層次化,因人而異,分層布置;作業典型化,題精量少,針對性強;作業趣味化,既能體現學科特點,又能調動學生的熱情。
3.推進教育科研,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人們賦予教師的形象,往往是蠟炬成灰、春蠶吐絲,似乎教師只有掙扎苦干、自我犧牲才能換來學生的發展。殊不知,不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沒有新的教育理念,僅憑一種樸素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伴隨教師的就是日復一日的補課和成堆的作業,帶給學生的更是沉重的學習負擔。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讓我們專業的生活》報告中提到:“什么是教育?把教師教給你的東西都遺忘之后還留下的,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體現在精神層面。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精神涵養精神,以信念強化信念。讓學生擁有平和的心態、堅定的信念和行動的智慧,達到人生幸福的境界。”教育是使人幸福的事業,教師應該是幸福的使者,是“減負”的生力軍。
著名教育家葉瀾在《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中提出,面向21世紀的教師應具備愛崗敬業、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智慧四大基本素質。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參加專業進修和培訓,其次要參加教學研究活動,再次要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最后要廣泛涉獵教育理論著作、期刊。通過廣泛學習,推動自身的專業發展。
4.開展課外活動,“減負不減質”策略。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與課堂教學的關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互相依存,互為補充。課外活動是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重要陣地。科技制作、科學實驗、課外閱讀、影視賞析、音樂、繪畫、書法、體育等活動的組織開展,易使學生身心愉悅、精神快樂,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質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是“減負”行之有效的手段。
新課改已歷經十余年,三維目標的構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已使教育教學發生了許多變化。廣大教師在新課改的進程中不斷創新、突破。然而,學生的課業負擔并沒有因此減輕多少。“核心素養”的全面付諸實踐,將使“減負增效”迎來契機,最終實現學生減負與核心素養提升的雙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