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且有說服力的教學素材是教育教學的源頭之水。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對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政治課教學素材選取的策略。

一、切合實際,切中目標

首先,教學素材的選取要為教學內容和目標服務。“三維”目標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靈魂和核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政治課有很強的導向性,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切實取舍教學素材。《經濟生活》中《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經濟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是一個深奧的理論問題。對高一學生來說,要將深層次的理論簡單化、生活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我國分配制度及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有一定難度,需要正確引導。所以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中,我以展示分蘋果方案導入新課,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體現了教學的生活性;以身邊親戚朋友的收入分配形式作為探究案例,實現了新課改所倡導的“三貼近”——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學生把感悟的知識和實際進行運用升華。課堂沒有充斥大量的政治概念和理論,但效果很好,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其次,素材的選取和運用要貼近本土和教材的實際,力戒虛浮。恰當使用本土素材,會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覺悟。例如:在必修2《政治生活》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對黨、政協、政府的性質區分不清,所以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節,筆者選擇了既有本土特點又實際的素材。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隨手拍政府。讓學生在放學途中,拍下政府機關的照片,并發到微信公眾號里。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拍了上百張圖片。經過精心篩選,我在課堂上展示了有代表性的學生攝影作品,學生非常興奮,看得認真投入,還讀出牌子上的文字。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提出問題:“這個部門門口掛了好幾塊牌子,都是政府機關嗎?”學生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我適時將我國國家機關、政黨、政協的性質向學生加以介紹,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政治在生活中的價值及身邊事物蘊含的政治學原理,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用政治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

二、抓住典型,選取適度

繁雜冗長的素材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感覺疲勞,達不到預期目標。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教學素材能恰當地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既能使學生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又便于有效說明教學內容,準確揭示概念、關系或原理,恰到好處地服務課堂教學。“一例多境”教學素材選取就是很好的例子,用一個教學素材貫穿整節課,既避免了材料堆砌占用太多教學時間,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間的聯系。在必修1《經濟生活》“市場配置資源”一節中,筆者選取的教學素材是“大白菜的前世今生”,從計劃經濟時代市井百姓冬季大量儲存大白菜,到市場經濟時代大白菜的價格變動,再到韓國辣白菜的進口等,整節課通過大白菜的“命運沉浮”,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理解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優缺點,理解了供求影響價格以及價值規律的內容。

三、直面負面,正面引導

針對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學素材選用應以正面素材為主,但也不能回避反面典型,直面客觀存在的負面、陰暗的素材,充分認識并開發其利用價值和正面意義,鼓勵學生進行政治價值判斷,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學習,化消極影響為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功能。在必修2《政治生活》關于“監督政府權力”教學中,筆者選用了顧城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展示畫面:一棵樹,底下分別是油漆工、伐木工、啄木鳥,適時提出問題:如果把政府看作是一棵大樹,現在這棵樹上長蟲了,你是想做油漆工、伐木工,還是啄木鳥?讓學生在討論中達成共識:不能因為一棵樹長蟲了,就砍掉它;也不能視而不見;像啄木鳥一樣吃掉蟲子,讓大樹茁壯成長。作為公民,行使好自己的監督權,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樣,學生不僅能從理論上,還能從心理上接受知識,做到知行統一。

四、知情思行,完美結合

在思想開放、價值多元的社會,強迫學生接受一種觀點很難。但適時切入能突破教學重難點、知識生成點、能力培養點、情感激發點、德育滲透點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思考、體驗、感悟,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行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然生成, 使“知”“情”“思”“行”完美結合,彌補空洞說教的不足,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處處有哲學》是《生活與哲學》的開篇,上好這一課,對激發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講授這一課時,筆者選取了《貞觀政要》中一段內容,原文如下:

唐時, 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尤憾,而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這段文字的核心是應該如何面對流言蜚語。許敬宗用了比較多的對比,來說明人們因為立場不同,會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態度。同樣是下雨,到底好不好,農夫和行人的判斷截然相反;同樣是月亮,到底美不美,佳人和盜賊有著完全不同的心情。對比形象鮮明,學生能夠非常容易地抓到一個重要的哲學原理,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能夠切實感受到哲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

對比了不同人不同立場對同一事物的判斷不同之后,許敬宗繼續論述聽是非和說是非的危害:“且是非不可聽……親戚聽之絕。”鏗鏘有力,振聾發聵,說明偏聽偏信的危害,教師在此處點出“全面看問題”的哲學原理,能夠對學生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最后,許敬宗論述了做人的重要原則:“人生七尺軀……”此時,教師點出防微杜漸,量變會引起質變的哲學道理。同時,也教育學生少去議論是非,“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

這則教學素材的好處在于:第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這一段文字歷來被許多書法家書寫,掛于廳堂之上,時時警戒。文字簡潔有力,比喻形象鮮明,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第二,把哲學道理和生活修養結合在了一起,提升哲學素養。第三,把知識學習和德育結合在了一起。既有哲理,又飽含做人原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要求。所以說,好的教學素材,可以促使學生知識長進、情感豐富、個性完善、能力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領者與合作者,要不斷挖掘積累素材,選擇加工素材,科學使用素材,要讓學生在課堂獲得的不僅僅是感性的現象,還有理性的思考和啟迪;不僅僅是學科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生活,關注實際,緊跟時代的思想意識。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及時總結,一句名言、一個小實驗、一個故事甚至一個肢體動作都有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完美素材,有效選擇教學素材,政治課將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