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是現代教育技術孕育而生的教學方式。胡鐵山教授對此進行了定義,即“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特定的某一教學知識點或環節展開的教學活動”。在這里,胡鐵山教授是把教學知識點與教學環節割裂了來看,其實,知識點依附于教學各個環節中,我們從教學環節入手,也就意味著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展開應用。因此,我們不妨單純地來談教學各個環節中的“微”。

一、“微”導入

任何一個活動的展開都要有開端,開端便是接下來活動方向的一個鋪墊、一個導入。這一具有鋪墊、領起等作用的導入環節對教學活動來說也是缺一不可,甚至是作用非凡的。由于導入環節的重要性,因此,怎樣導入也是必須精妙設計的。傳統的教學導入,一言兩語草草了之,起不到一絲作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破壞教學內容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無法實現導入環節的目的。而微課形式的導入,用聲像代替教師的言語,彌補抽象語言不具備的視覺性。導入變得具有感染力,能夠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恰似與教學內容交融在一起,觀作者所觀,想作者所想。

例如:在講解《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借助微課進行導入。由于貝多芬是音樂家,教師便以他著名的《月光曲》導入,美妙的音樂配上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在富有藝術氣息的聲像中思緒飛揚。然后,教師向學生介紹這首曲子:“這首曲子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后來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將此曲第一章比喻‘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被冠以《月光曲》,該音樂是貝多芬在失戀和耳疾的雙重痛苦下創作的。”然后,教師可利用微課形式播放貝多芬圖片及文字簡介。在以音樂為導入的過程中,學生進入音樂情境,又從教師對貝多芬圖文并茂的介紹中進入貝多芬的人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文本學習。

二、“微”教學

教學實質上是一個過程,猶如手中逐漸展開的畫卷,順著富有秩序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呈現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疑點,是學生必須一個個跨越過去的知識關卡。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借助語言向學生灌輸這些知識,豐富的知識在蒼白語言的敘述下失去感染力,學生也喪失自主感受、理解文本知識的興趣和能力。而微課,用視頻或音頻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化解單純語言教學的蒼白。生動課堂,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所有的感官都參與到對文本知識的分析中,可以多元化地獲取文本文章的藝術魅力。

以曹操的《觀滄海》為例,這首詩作于建安十二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袁紹,得勝歸途中。此時曹操壯懷激烈,意氣盎然,揮就此詩。為了理解作者所看之景指向的情感路途,教師可以截取《三國演義》中一代梟雄之曹操打袁紹的壯烈之景,側面烘托曹操的壯志和魄力,故而道出此詩的創作情感背景。獲悉創作的情感背景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欣賞朗誦音頻。朗誦的情感加之歷史大背景之下詩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促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情感。

三、“微”總結

教學如同做文章,要有開頭結尾。開頭既是導入環節,而結尾便是結語。成功的結語能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加強學生的感受力,讓學生在課下仍意猶未盡,徜徉在關于文本內容的無盡想象中。而這有賴于教師怎樣作結,傳統教學中語言方式的作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足以加強學生的感受,而以微課的方式進行總結,利用聲像效果升華文本主題恰恰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完《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時候,教師可將偉大而又命運坎坷的人物視頻截取到一個視頻中,讓學生通過這些偉人在困苦的生活中仍保有對生活熱愛的例子,明白“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道理。這是對文本的一個升華,也是對學生生活方向的一個導示。

教學以時代為大背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課堂進入微時代,教師用豐富的影像、音頻、圖文代替單純的語言敘述,給予學生各個感覺系統的沖擊,這正是微課教學的優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