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將“開場白”的形式多樣化、趣味化、功能化成為新時代教師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出于學科本身的文學性與學生學習階段的特殊性,開課導語的意義更為深遠與值得探究。本文就嘗試從開課導語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微課演示、懸念留存、復習鏈接這三點教學主張。

一、微課演示,以“動”帶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代教育就把“培養興趣”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前導入”是常規的教學環節,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這一做法,又創新導入的方式,關注“開課導語”的多形式表達。“微課”這一新型的教學工具給了我們啟發,動態的影像播放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是非常有利的。教師將要說的話提前錄制,并且根據授課學生的特點與興趣進行創意設置,甚至可以邀請學生共同參與……這樣的設置將“開場白”演繹化,也彌補了部分教師臨場發揮的不足。

上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繁星》這堂課時,我錄制了一個五分鐘的微課,在正課開始之前為學生作導入演示。這是巴金的經典散文,通過不同時期對星空的虛實描寫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贊美及對新生活的向往。學生進入初中,正是直觀思維走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在這個微課中,我將錄制的背景設置為美麗的星空畫布,并以兒歌《螢火蟲》為背景音樂,我在視頻里講述了自己小時候在老家觀星空、抓螢火蟲的經歷。我以講故事的口吻與學生共同分享,學生在看視頻時聚精會神,不時哈哈大笑,一下子把對新課《繁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這比起我干巴巴地在課堂上分享故事更加生動與直觀,成效也不言而喻。

二、懸念留存,以“問”帶思

初中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可以激發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好奇的最大來源就是對未知領域與神秘事物的疑問。那么,我們在開課導語中可以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新課,進而主動探索問題的答案。在實際教學中,我常以“問”入題,設計懸念,并巧妙留白,以疑問誘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有動力參與到語文活動中,變成課堂學習的小主人。

《“諾曼底”號遇難記》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在導入階段我以電影《泰坦尼克號》進行對比。我對學生說道:“泰坦尼克號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而在雨果的小說里,諾曼底號遇難的故事卻更讓人感動!”學生很好奇,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會讓他們感動。隨后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1.“諾曼底”號發生海難時船上出現了什么樣的緊急情況? 2.船長哈爾威是如何指揮救人的?3.這場海難的結局是什么?為了解答這三個問題,學生主動走進教材,并以此為框架進行知識搭建。

三、復習銜接,以“舊”帶新

課前導入本身就具備承前啟后的作用,舊知識的梳理有助于檢驗學生上一課時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查漏補缺。另外,舊知識的鋪墊也有利于我們進行正面遷移。譬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幾篇關于童年的文章中,前幾篇文章有助于我們對新課進行對比學習。《幼時記趣》講述了有趣的童年故事和“物外之趣”,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但文章淺顯易懂。而到了《往事依依》時,語言表達方式截然不同,但文章的含義卻更近一層。在新課開始之前,學生們共同回憶了《幼時記趣》中提到的“趣”,并抒發了各自的讀后感。隨后,播放《往事依依》的朗讀音頻,學生由古人的童年走進近代人的童年世界,他們理解起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更加透徹,更為簡單。

總之,開課導語有著引人入勝的教學優勢,是我們呈現一堂精彩紛呈的語文課的關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意識到,當孩子踏入初中的門檻,孩子的身體在發生變化,心理在發生變化。因此,在新課導入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利用這些特性說好“開場白”,并逐漸對導入方式進行創新與改進,對于減輕教學難度和提升課堂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