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動態生成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新義小學 陳 紅
發布時間:2017-12-22 10:44: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課改背景下,預設和動態生成已成為其中重要的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鉆研,對教案進行精心預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一、 精心預設,精彩生成
課前,教師需要充分分析教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及自身教學風格制定教學方案,在課堂中指導學生主動獲取學習所需的資料,從而實現精心預設,精彩生成,最終使教學內容變得活潑生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如:在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課《多邊形面積》時,要求學生計算學校的綠地面積及人均綠地面積,這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去搜集數據;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制定好計劃,為學生準備好皮尺、校園綠地面積測量記錄表,將學生分成4人一個小組,引導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測量,并指導學生填寫校園綠地面積測量記錄表,對于出錯的小組及時糾正,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測量結果,對學校的綠地面積及人均綠地面積進行計算,教師再對小組最后的結果進行評分。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不拘預設,靈活生成
研究表明,輕松活躍和民主自由的課堂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勤思善學的精神。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信任、關懷、愛護每一個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氣氛熱烈、開放自由的課堂環境,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在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八課《小數的認識與大小比較》時,教師要求學生對“8、0.4、0.9、0.3、0.7”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序,讓學生上臺將這道題的答案寫出來,教師可以挑選平時比較內向的學生上臺做題,從而鍛煉其自信心。再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最后對答案正確的同學進行獎勵,對答案錯誤的同學給出自己的意見,并對其進行鼓勵。最后教師在對這一節內容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在個位相同的情況下,小數點后一位的數越大這個數也就越大。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
三、合理預設,點評生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思考、講解、預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觀察、操作、發現,并通過合作討論,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如:在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課《解決問題》中,有這樣一道題:“在1個大盒和5個同樣的小盒里裝滿球,正好是80個。每個大盒比每個小盒多裝8個,大盒里裝了多少個球?每個小盒呢?”教師讓學生思考,對于不懂的可以提問,并鼓勵已經解出答案的同學講述自己的解題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聰明才智、自身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并使其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最終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獲得較好的成效。
四、突破預設,動態生成
所謂課堂動態生成就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探究、對話、碰撞的課堂中,生成超出教學預設方案之外新的學習探究主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共享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同時,創造新情境,習得新方法,生成新內容的過程。在小學教學課堂中,不能機械執行預設方案,教師應打破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課堂教學變得激情和智慧。如:在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課《倍數和因數》時,有這樣一道題:239至少加上( )是2、3、5的倍數,教師可以預設學生的答案。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得出通過先求出2、3、5的最小倍數是30,從而知道30的倍數中240比239大1,這個數就是2、3、5的倍數。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思維不被束縛,敢于去思考,在探索中逐漸掌握課堂知識,進而提高數學成績。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預設與動態生成,需要教師準確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并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創新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為其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