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情境讓語文課堂展開飛翔的翅膀
作者:陜西省商丹高新學校 魚 丹
發布時間:2017-12-20 10:41: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呢?實踐表明,在課堂中巧用“語言、音樂、表演、圖畫”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走進文本受到美的熏陶,讓語文課堂展開飛翔的翅膀。下面我具體談談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幾點做法:
一、語言激情,引入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是聯系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教師或低沉或高昂或高亢或悲愴的語調深入學生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將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教學情境之中。比如在蘇教版《月光啟蒙》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伴著感人的音樂聲情并茂地描述: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上,依然那么和藹、慈祥,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此時,你就是孫友田,看到那一輪明月,你想到了______。此時,老師的語言打動了學生的心,他們的心被深深的母愛所感染,教學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二、巧用音樂,渲染情境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語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情感飽滿、膾炙人口的文章,要巧用音樂渲染情境喚起學生內心的真摯情感,達到“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良好效果。比如在蘇教版《二泉映月》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入情入境反復朗讀,品味體會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之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聽音樂想畫面。起初,音樂委婉連綿,緩緩流淌,無錫二泉的美麗風光仿佛流進了學生的心田。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樂曲進入了高潮,學生理解了阿炳的坎坷經歷,體會到了阿炳同命運的抗爭,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三、模擬表演,體驗情境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主,喜歡表現是他們的共同天性,讓他們親身參與,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模擬表演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愉悅的語文學習體驗,更有利于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比如在蘇教版《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緊抓文中對澆菜的描述:不過我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來體會。引導學生邊讀邊做揚的動作,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揚出了快樂、自由、祖父對我的愛。
四、“活”用圖畫,再現情境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在思維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對那些顏色鮮明、形象可愛、生動活潑的圖畫情有獨鐘。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將語文與圖畫結合起來,用“活”圖畫,用形象的思維來幫助學生思考問題、認知道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能激活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展開飛翔的翅膀。比如在《愛如茉莉》的教學中,我利用課文中優美的圖畫指導學生朗讀、學習課文,讓他們自由想象。“我一進病房為什么怔住了?”我剛提問完,就有學生舉手說:“我被爸爸媽媽握手而眠的情境感動了。”我相機引導:“我們再來看圖畫,關注人物的動作、表情,你體會到什么?”學生看著感人至深的圖畫,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此時呈現在學生腦海里的不只是畫面上媽媽爸爸握手而眠的形象,而是透過書中的圖畫感受到了畫中之情,達到了“一圖窮千言”的教學效果。
總之,語文課堂中巧用“語言、音樂、表演、圖畫”創設情境,就能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快樂、輕松地學習語文,讓語文課堂展開了飛翔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