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三例生活化實驗題解析
作者:陜西藍田縣初級中學 唐曉薇
發布時間:2017-12-20 10:31: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物理學是建立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在教學設計中,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物理實驗教學還應將所學到的物理知識、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物理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題一:晚上,在桌面上鋪一張白紙,把一小塊平面鏡平放在白紙上,讓手電筒的光正對著平面鏡照射。此時,從側面看去白紙比較_____,因為光在白紙表面發生_____;如果眼睛挨著手電筒正對著桌面往下看,則_____比較亮。
根據以上題目,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實驗設計:
演示過程:
師:(教師先把一小塊平面鏡平放在白紙上,再把白紙和平面鏡一起貼到黑板中央,平面鏡在外)如果我用手電筒來照射平面鏡和白紙,哪個看起來更亮一些呢?
生1:平面鏡更亮。
生2:白紙更亮。(學生意見不統一,爭執不下。)
師:下面我開始照射,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師在前面,用手電筒照射白紙和平面鏡。)
(不同位置的同學觀察到的結果不一樣,有的觀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樣,有的觀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樣,同學們疑惑了。)
師:有的同學觀察到平面鏡更亮,有的同學觀察到白紙更亮,到底哪個結果對呢?我建議觀察到不同現象的同學可以相互交換一下位置再來看一下。
師:同學們這時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到平面鏡更亮,另一些位置看到白紙更亮,老師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師:這個問題我先不解釋,同學可以閱讀課本“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部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75頁),就能明白原因了。
(學生閱讀課本,然后討論,教師點撥,讓學生明白哪個更亮的基本原理。)
分析:本題利用學生身邊的簡單素材作為實驗儀器,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由于光的反射現象明顯、直觀,通過示范把要研究的“光的反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啟發學生對實驗現象所說明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交流,并配合教師講授和穿插討論等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題二:甲同學用脈搏跳動次數作為記錄時間的工具,測定乙同學百米賽跑的速度。
根據題目可以做出如下實驗設計:
實驗步驟:
第一步:先測定甲同學一定時間內脈搏跳動的次數,測量4次,以減小測量誤差。
第二步:根據測量得到的數據,計算出脈搏每跳動1次所需要的時間,再計算出脈搏每跳動1次的平均時間。
第三步:讓甲同學站在乙同學起跑位置附近指揮起跑,在下達口令的同時,開始數自己的脈搏跳動次數,并注意觀看乙同學到達終點時“裁判員”的信號。甲看到“裁判員”的信號時,共數得脈搏跳動22次。
第四步:計算乙同學百米賽跑用的時間,最后算出乙同學百米賽跑的速度。
分析:本題巧妙利用人體天然生物鐘作為實驗儀器,通過課外實踐,切身體驗物理與生活的緊密關系。掌握一些關于自己身體規律性的特征,對一些物理量進行估測,是對物理知識的活學活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題三:給你一個透明玻璃杯、一支鉛筆、一塊塑料薄片,足夠的自來水,請你選用這幾種器材,設計幾個物理小實驗,并指出它所屬的物理現象或與之相關的物理知識。
本題屬于開放性實驗題,沒有給出明確的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先確定實驗要驗證哪一個物理原理,然后再確定實驗過程。可以做出如下實驗設計方案:
實驗1:光的折射現象
實驗過程:往玻璃杯里裝水,然后把鉛筆放進杯中,從側邊看,鉛筆好像折斷了,這是光的折射現象。
實驗2: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實驗過程:用塑料薄片把裝滿水的杯口完全覆蓋,然后把它們倒過來,塑料薄片不會掉下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實驗3:慣性現象
實驗過程:把塑料薄片放在裝了水的玻璃杯底,快速抽去塑料薄片,玻璃杯還留在原處,這是慣性現象。
……
分析:對于這種開放性的習題,要注意分析題中提供物體的特點,從光、力、聲、熱、電等方面思考,通過儀器間的不同組合、敲擊、位置變換以及與身體接觸后的感覺,充分運用視覺、聽覺、感官體驗等,結合所學物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猜想可能用到的物理原理或現象,最后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這類題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