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隨著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發布,“核心素養”迅速升溫成為“熱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而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有效育人,為了培養做人的核心素養與學科學習賦予的基礎素養。有效教學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更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突破口。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認為數學素養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數學課堂逐步形成的,要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感悟概念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經歷數學思考,學會數學思考,應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只要我們扎實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學習,去思考,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學生的核心素養自然就會形成和提高。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準確掌握學生已有經驗。

有效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的,這種經驗是多方面的,不僅是生活方面的,也有知識方面的。數學知識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系統性非常強,學生的經驗是學生新知的基點和起點,核心素養的內涵之一就是轉化的思想,那么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經驗就是重中之重了。

從已有經驗到知識遷移,嘗試練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知識。教學就要基于已有的經驗來組織。

2.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空間。

有效學習就是提倡學生自主的思考,思考是數學的核心。若問題提出來,學生不去思考,就不是數學課堂了。因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課例】“百分數的認識”

提出問題:1.調查旅游景點滿意人數:華山47人、鐘樓23人、兵馬俑19人。2.哪個旅游景點滿意度高?

引發思考:不能比,不知道調查的總人數。

給出數據:總人數分別是50人、25人、20人,怎樣比較?引出百分數,理解其意義。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加以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了擴展和完善。

3.學生參與活動過程。

數學教學實際上就是數學活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如吳正憲老師教學《小數除法》,教學中吳老師創設同學聚餐AA制付費的生活情景,培養孩子們的推理能力。使學生感悟到商是小數的原因,小數點的位置,除的算理。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4.學生創造過程(學生發現知識的過程)。

創造,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有不同的標準,但一般來說,更多是對于學生自己,自己原來沒有感悟到的,現在想到了,是“創造”;相對于全班,別人沒想到的,我想到了,也是“創造”。具體到教學中,首先是簡單的“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變”,由形式上的變化,過渡到合理的“創”。這是“再創造”的三個過程。

5.捕捉課堂動態資源。

課堂亮點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預設和結果并不能完全吻合,課堂教學是動態的,不僅僅是師生認知互動的過程,還是一個情感、個性和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影響。

6.課堂中的錯誤資源。

把學生的問題做為教學素材,不要把學生的“錯誤”留在課堂。要在課堂中發現學生的錯誤,并把錯誤解決在課堂中,讓學生在“糾錯”中明白道理,學習新知。

總之,教學過程是教學方法不斷提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會學”。只有這樣,學生的素質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讓學生獲得主動的發展,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