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孫家岔九年制學校 王曉霞
發布時間:2017-12-20 10:58: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謂快樂教學,就是教師將書本內容進一步生活化,并用繪畫、表演、音樂等形式,為學生創設自由的意境、舒適的心境、愉快輕松的氣氛,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飽嘗愉快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活動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讓教育充滿陽光,讓師生在心靈對話中快樂學習。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主動性
對小學生來說,最熟悉的經驗都來源于生活,這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熱點,教育來源于生活,課程內容應生活化。如在人教版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中,教師在講課之前,讓小學生通過音頻靜靜地聽葉圣陶老先生筆下描述“爬山虎的腳”的段落,讓小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爬山虎腳的樣子。在聽過之后,學生的想象天地都被打開了,教師請每一位同學都說一說他聽到的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有些同學覺得自己描述不清,跑到黑板前為大家畫自己認為的爬山虎腳的樣子。在這樣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下,每一位小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些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被這種氛圍深深地感染了,也積極踴躍地舉手發言。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教師將大家的觀點做了匯總,讓學生帶著新奇進入到文中,讓學生在文字的描述中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腳”。快樂教學法可以消除學生對學習的緊張感和乏味感,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讓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
二、循序漸進,關注學生差異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位學生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有些孩子如波濤洶涌的大河,有的如潺潺的小溪……”學生猶如河水,有的快,有的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學會發現這些孩子的差異性,讓語言的藝術走進每一位學生心里,讓不同的學生都有著不一樣的收獲,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受到語文課堂是快樂的課堂。《草原》這篇課文中,作者以熱情洋溢的筆調,描寫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本篇課文文質兼美,堪稱寫景、抒情的典范。教師在教學中,一是要引導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并激發學生了解西部的興趣;二是能正確認讀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詞語;三是能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并積累語言,初步學習作者抒發感情的方法。所以此次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通過多層次的朗讀,感受草原風光的美好。這樣三個層次的目標對每一位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要求,理解快的學生可以盡量掌握三個目標,理解慢的學生可以掌握一個詞或一個句子等。
三、多媒體教學,讓教學形式多樣化
信息技術在當前教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不僅給教師帶來了挑戰,更極大地解放了教師的雙手,為學生創造了更加生動的課堂。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上的語言符號化作動態的方式,以圖形、圖像或視頻等形式展開,呈現給學生。如在《草原》的學習中,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體會文中意境,并配合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因此,開課之初,教師先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大草原綺麗的風光中: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閑地吃草、散步。遠處的小河像一條明晃晃的長帶迂回曲折……這樣用音樂、圖像渲染的情境,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其境,愛其美”,在感到喜悅的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后的感受。此時,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讓快樂的陽光灑滿課堂是教育教學中教與學的價值所在,也是當前新課改的目標。教師要走近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