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雖然只有幾年的教齡,卻一直在尋找初中歷史教學的真諦。“自主、創新”就是我教學心得的核心詞。曾經有位前輩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初中歷史課怎樣上才能是好課?應該是自主課堂、創新課堂,將教師自身與學生一起融入歷史長河之中,充當歷史長河中的主人翁。”這句話對我的教學啟示很大,也正符合了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因此“自主、創新”這兩個與時俱進的名詞深深體現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多元性與前衛性教學成為我的課堂常態式。

一、“多元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正式化、現實化、豐富化。

其一,歷史教學過程要體現正式化。現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書面和口頭野史,而這些野史很容易影響到學生對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某段歷史事實的錯誤認識,致使學生會在課堂上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與教科書不同的觀點。面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觀點,我會耐心對其觀點通過相關材料進行反駁,并用充分的史料來驗證教科書觀點的正確性,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認識,做到歷史教學內容要符合歷史的發展實情和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

其二,歷史不是過去的,也不只是一面史鏡,它是感性事物存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一天都在驗證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它也是現實生活的縮影,不斷反映著現在和未來。怎樣才能使學生將歷史現實化呢?我曾經不斷詢問自己。偶爾的一次與同仁不經意的交談,讓我茅塞頓開。同仁說了這樣的一段話:“現在的歷史課不好教呀!課堂上老師的講授只是在照本宣科,學生缺乏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真實理解性,完全不符合中考題型的多樣化和現實化要求。”“真實理解性”是什么呢?我突然感悟到這個詞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真實的歷史其實就是要將歷史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因此,我通過查閱教材和其他史料,以及觀看新聞報道,積累大量現實事件及影響,并結合歷史教學中所學知識與現實事件作對比。

其三,教學是一種認知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孔夫子在教學上采用“因材施教”。我的初中歷史老師和孔夫子的教學方式使得我形成了我的最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豐富化,即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講中國先秦史中的“百家爭鳴”時,我會帶領學生誦讀經典國學,從文化內容著手擴展到當時社會的發展。有時因教材內容的需要我會自編小曲,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小曲這種朗朗上口的形式學習歷史。教學內容的豐富化,給我的課堂不僅僅帶來了活躍的氣氛,帶來更多的是學生對我課堂的信任和認可。

二、“前衛性”教學,即包括教學內容的前衛教法和歷史領域的前衛引領以及學生自身的前衛思考法。

其一,教學內容的前衛教法。即將死的歷史講成活的現實社會生活,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所渴望的,也是我一直在實踐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分析能力的展示。將過去的歷史事件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故事,讓學生運用歷史中所學內容加以分析和提煉,重塑歷史。例如,在中考復習“絲綢之路”內容時,我會讓學生將千年的絲綢之路與現在的“一帶一路”結合比較分析。

其二,歷史領域的前衛引領。歷史不是死歷史,而是不斷更新的。在我授課的過程中會時不時地引入剛剛過去的或者是近幾年的歷史。例如,在講授中國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我會引入這幾年我國的公務員考試制度。讓學生作以對比,得出封建社會時期與社會主義時期的選官制度的異同點來提升學生對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分析能力。

其三,學生自身的前衛思考法。因為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前衛教學方式的常態化,最終影響到眾多學生對我的課堂特點的思索,超前的想象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學生身上。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余時間里,總會有學生向我提出一些歷史學科的想法。這其中不乏一定的前衛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歷史作用的運用。

教學小談總不會使眾多人滿意,我接受批評和教誨,但我會堅持我的教學方式。不斷的“自主和創新”,是我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在課堂中不斷地運用和實踐,將會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