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是說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不單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養,而是要更多地關注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和升華。那么,如何構建靈動鮮活、孩子喜歡、社會滿意的新型語文課堂呢?

一、生活的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新課標要求教師把課堂營造成一個生活化的場所,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再現出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再從不同的角度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中走進課文場景,置身其中去體驗語文、感悟語文。如在講解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場景: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感情的琴弦也被撥動了,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為主題,寫一段五十字以內的溫馨短語,寫在賀卡上送給親人。這種教學,不僅讓語文課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也讓學生的生活走進了語文課堂,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去“感受、品味、積淀”生活,從而幫助學生逐步走出“乏味、迷惑、痛苦”的學習困境。

二、和諧的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

課堂就是“學堂”,“學堂”就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應當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學設計要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并為學生的思考留下盡可能大的空間。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優化課堂設計,關注學生主體,使課堂充滿人文和民主氛圍。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呢?我認為必須由單一的問答式教學轉變為平等的對話式語文教學。平等對話,起始于問答,又超越了問答。在絢爛多彩、廣闊神奇的語文課堂里,我們與古人、與今人、與自然、與社會以及與自身進行心靈的對話和精神的溝通。在師生的多邊對話活動中,將優秀的文字作品內化為語文素養,形成對未知世界和對人道、人性、人情的自覺關注。語文教學就是通過平等對話來學習對話,學會對話,從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實現“平等對話”,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遵循教學過程中學生優先的原則,不斷創新提問的行為方式,努力給學生創造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情感的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體驗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編選的多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字字句句總關情”。如果教師只是冷漠地講析字詞句篇,不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無法讓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語文教學必須是作品、教師、學生三者的情感交流,這就要求教師教學中要富于激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應用各種手段,創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或用牽動情感的語言,或以傳神的詞語點撥,或用聲情并茂的誦讀,或對生動情節的復述,或通過優美畫面的描繪,把作品中的“情”移入學生心中,以激起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以辭為載體,披文方能入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文辭解析,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開放的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活躍思維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善于以思維為主攻方向,語文課堂應充滿思辨色彩,教師的任務在于通過智慧性的教學,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去審視、辯論和感悟。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以課文的某個片段為例,模仿課文的表達形式,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創造思維能力。

于漪說:“語文課要上得美,優美的語言伴隨著豐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學生的心田,帶學生在美的世界徜徉,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興味盎然,獲得藝術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教師通過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不斷創新,從而構建出一個人情化、人性化、生命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究活動過程中牢固掌握雙基,再現豐富的情感和鮮明的態度、價值觀,最終實現生命整體、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