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市賽教選手的磨課活動,我被邀請觀摩了六節課。課堂上教師采取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表演讀、小組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很重視讀中感悟,以讀促悟,注重通過朗讀培養語感、理解內容、積累語言。課堂上形式多樣的朗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盡管如此,但是聽罷,總感到缺少點什么。《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們對默讀能力的培養有所忽視。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默讀訓練呢?

對策一:轉變理念,重視默讀訓練,為終身學習奠基。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既然是工具性學科,那么就應該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離開學校以后,學習更多是靠“默讀”完成的。我們在圖書館、閱覽室、辦公室看書學習,或者在電腦前讀書、查資料、讀報紙、看信件幾乎沒有人高聲朗讀,大多都采用默讀的方式。由此看來,語文課堂中重視默讀訓練,讓學生安安靜靜地閱讀、思考、揣摩、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默讀能提高閱讀速度,提高信息搜集檢索的效率,是為未來學習奠基的事情。

對策二:正確把握默讀的時機,動靜結合

1.深入感悟時默讀。一般說來,學生在初次接觸課文時,需要出聲朗讀,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而在深入感悟課文內容,或者圍繞疑難問題探究時,適合采取默讀的方法,讓學生靜靜地讀,細細地想,邊讀邊思邊批注。

2.自主學習時默讀。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合作探究必須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有實效。自主學習時學生采取默讀,隨時可以停下來思考、質疑、釋疑;在默讀中更便于動手圈點勾畫,促使學生讀思結合,動腦又動手。這是教師的分析講解、小組的合作探究無法實現,也不能代替的。

3.學習篇幅較長的課文時適宜默讀。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默讀往往能提高閱讀的速度,節省時間,這一點對于參加我省20分鐘的微型課賽教尤為重要。例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草船借箭》等篇幅較長的課文時,可以安排默讀訓練,這樣就能騰出足夠的時間完成后面的教學內容。

4.關注文體特點,適當選用默讀。詩歌、童謠、兒歌適合大聲朗讀,但是童話故事、小說體裁的課文更適合默讀。如《皇帝的新裝》《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就更適合默讀。

對策三:明確默讀任務,有的放矢。

實施默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閱讀的速度,就是要快速讀,迅速完成信息檢索。為了提高默讀的實效性,教學中可以先明確默讀要求,讓學生帶著要求默讀課文,避免盲目性,避免讀而無效。例如:《草船借箭》默讀要求有:默讀課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想象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諸葛亮、周瑜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想、邊讀邊寫、邊讀邊畫。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一定的讀書任務,不僅提高了默讀的速度,而且讀有所獲。

對策四:分學段強化方法指導,循序漸進。

第一學段“學習默讀”——動眼動手不動嘴。著重指導不出聲,靜下心,眼隨文字移動的簡單方法。在默讀的同時,可以圈出生字詞語,標出自然段序號,對照插圖。

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動腦動手,邊讀邊想。可以眼隨文字移動更快一些,一目三行,不出聲,不用手指讀,注意力更集中。還可以指導學生略讀、跳讀,找感興趣的內容,前后聯系起來,大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第三學段“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一目十行,勾畫批注。可以一目十行,邊讀邊想、邊讀邊畫,邊讀邊批注。學習瀏覽,迅速檢索出需要的信息,解決思考的疑難問題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默讀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默讀方法的選用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課文的內容、表達特點來定。一般來說,低年級默讀的次數不宜太多,中年級逐漸增加,高年級就要經常訓練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思考,這將是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讓我們珍惜這樣的時刻,關注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視默讀訓練,培養默讀能力,為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