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要求的變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chuàng)造者?!本唧w說來,它要求教師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轉變:第一,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轉變;第二,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轉變;第三,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向動態(tài)的研究者轉變。

幾年的課改實踐下來,我發(fā)現(xiàn)有些人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不敢說自己已經(jīng)完成了這些轉變。但通過實踐和學習,也總結了一點自己的體會。我覺得要完成這些轉變,關鍵是課堂上要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

何為“放”?簡單說就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我們總覺得教學時間有限,加上部分學生很懶,所以不敢也不能放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都喜歡自由、自主地做事情,而不是被動被迫去做??v觀整個人類發(fā)展史,就是人類爭取自由、爭取解放的斗爭史。因此,我們應該真正做到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敢放”“會放”。

我曾聽過一位年輕老師講《華南虎》。她以讓學生說關于虎的成語導入新課。學生積極性很高,爭先恐后說了很多關于虎的成語。接著老師就讓學生概括這些成語中虎的特點,學生概括也較準確,然后老師引入新課,看課文中寫的這只虎是怎樣的。應該說導入新課是很不錯。接下來老師讓學生自讀課文,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讀完提出了一些問題,如:觀眾為什么要用石頭砸老虎,動物園的管理人員怎么不管?為什么文中說觀眾是可憐而又可笑的?老虎被關在籠里了,為什么還要鋸掉它的牙齒,鉸掉它的趾爪?作者去參觀動物園,應該是高興的,為什么課文卻說羞愧地離開了?課文為什么說華南虎的心靈是屈辱的?這么多問題,老師先讓學生探討。學生只解決了一部分淺層的問題,而且一直在保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方面說。當時很多同學積極舉手,但離課文的主題越來越遠。老師看上去很著急卻又不能有效駕馭課堂,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走,所以沒來得及揭示詩歌的背景和主題就下課了。

顯然,這個老師就是“敢放”而“不會放”,放開后“收”不攏。

有人可能會說,放開讓學生自主學習,那老師不是沒用了嗎?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我們上課放手讓學生提問,他們會提出很多問題,有時會讓我們招架不住。這就增加了備課的難度,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設想學生可能提出的有關問題,以便上課時能從容應對。而如果像以前那樣,把自己準備好的問題講完就算學習新課結束,則簡單多了。所以,新課程并不是不需要老師了,而是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它需要老師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去引導學生學習。

而且讓學生提問,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這樣才能有疑問。訓練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習慣,對學生的一生來說都是很有用的。特別是在學生時期,將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魏書生老師的教學,就是因為“逼”學生養(yǎng)成了預習、自學的好習慣取得了神奇的效果。他曾說過的,每個學生都成了他的助手,幫他做語文教學。他變成“千手觀音”了,豈有教不好之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切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自主學習就是“內因”。一節(jié)課老師講得再好,如果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動起來,那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況且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一味讓他坐得端端正正聽課、做筆記,他很快就會厭煩的。

何為“收”?就是當好引路人。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必然會遇到問題,當他們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時,由于年齡、閱歷、知識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必然需要老師的指點和引導。也就是說老師在放開之后要“會收”“善收”。如果一節(jié)課“放”開后“收”不攏,就會偏離主題。像上面所舉的事例,一節(jié)課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學生沒學到東西,沒有達到課標要求。

很多老師不敢放手的原因正在于此,一讓學生提問,立刻會亂成一鍋粥。也有一些學生會為了提問而提問。不假思索就隨便說一個自己可能表述不清的問題,或是簡單到不用問的問題,徒然引起同學的哄笑。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學生的水平有待提高。學生之所以如此亂問一氣,是因為他們沒有預習課本,對課文內容根本不了解。是因為他們還不習慣這樣的教學方式。新課程只培訓了老師,而沒有培訓學生,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課改的步子,這就需要老師改變教學觀念。孩子們還小,可塑性很強,接受新事物更快一些。“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我們全體老師,團結一致堅持這樣去訓練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讓每個同學在每節(jié)課上開動腦筋的話,那教學效率不知會提高多少!

學生認真預習了,提問的質量就會高很多。有些問題,當學生沒涉及時,我們可以直接向他們提問。面對學生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要從容引導、細心點撥。

其實,課堂上“放”與“收”的關系,就是學生的“學”與老師“導”的關系。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自主學一學,老師有針對性地導一導;即一“放”一“收”,再“放”再“收”,如此循環(huán),在生生、師生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

那么,在教學中該怎樣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呢?我覺得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既要放手大膽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又要在了解學生諸多想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學生引導 到要學的主要問題上來。而不至于偏離主題,把語文課變成生物課、歷史課。

如果“放”不開手,就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又回到過去那種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中,浪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在“收”的時候,要注意自然貼切,善于抓住契機。要像“隨風潛入夜”的春雨,使一節(jié)課給人渾然天成的感覺。不至于顯得生硬、唐突。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要有良好的師德,廣博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而且應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現(xiàn)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規(guī)律,具有較強的、熟練的業(yè)務能力,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

第三,要做到以上兩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練就一身“硬功夫”,以便在課堂上能夠左右逢源,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在當今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守著自己大學畢業(yè)那點老本是不行的。

總之,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嘗試、研究。老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教學重知識傳授的弊端,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重差異性教育轉變。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放收自如”,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公民,為國家造就更多的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