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的靈魂
作者:陜西省漢中市青年路小學 張紅安
發布時間:2017-12-20 16:08: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是愛的事業,更是相互尊重的事業,即師生間的尊重、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尊重、同事間的尊重、家長與孩子間的尊重。
一、尊重——教師的教育理念
師生之間的尊重首先源于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尤其要學習并接受和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站在教育的前沿,這才是對教育事業的尊重,對教師職業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二、尊重——教師的言傳身教
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感染著學生。試問教師,你衣裝不整又怎么教育學生著裝整潔?你不守時又怎么教育學生遵守紀律?你滿口臟話又怎么教育學生講文明有禮貌?你上課玩手機又怎么教育學生專心致志?你隨口吐痰、亂倒茶水又怎么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你升旗集會時聊天又怎么教育學生尊重國旗、認真做好大課間?你挖苦諷刺、體罰學生又怎么教育學生間和諧相處?教師為人師表,保持良好的形象,是對學生最好的尊重,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三、尊重——教師的教育藝術
師生之間的尊重源于教師教育的藝術。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面對今天的教育,面對今天的學生,我們教師有許多無奈、抱怨,也常常聽到類似于“現在的學生怎么這么難教,這個班的孩子上課的紀律怎么這么難管,現在的課怎么這么難上”的感慨,有時還發生個別教師被學生氣哭、氣得大發雷霆,甚至憤然離開課堂的現象。的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素質的提高,加之早教、學前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今天的學生變得更聰慧、機智,變得從小就更有自己的思想了,他們對知識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學校課堂,他們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要求也不再是滿堂灌、一言堂,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可能再去死記硬背、題海應對。面對今天教育對象的變化,我們教師要不斷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構建高效課堂,讓自己的課堂充滿魅力,讓自己的教學吸引學生,讓自己的工作不斷創新,才能讓學生永遠對教師充滿崇拜。不斷提高自己教育的藝術才是對學生最好的尊重,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四、尊重——教師與家長的互動
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源于與家長的互動。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本書,那么父母是序言,教師是作者,社會就是讀者。可以說,今天的社會,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更關乎中國的未來。教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適時地與家長互動,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用發現的眼光走進社會,走進自然。教師要和家長一起用賞識的態度盡可能地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教育理念共同引導孩子快樂學習,陽光成長。教師與家長的互動才是對學生最好的尊重,也必將贏得學生和家長的尊重!
五、尊重——教師、家長對學生的信任
教師、家長對學生的尊重源于信任。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每個人(包括小孩)都是有尊嚴的!要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你首先要尊重他人!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助的,應該是互相學習、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共同提高的新型人際關系!教師或家長在學生中的威信應該建立在由自己的學識、師德、儀表、言行共同構成的人格魅力上,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而不是靠極端的,甚至錯誤的教育方式(如體罰、發脾氣、打壓等)讓學生害怕你、屈服于你,這是違背學生個人意愿的,情非得已的!教師或家長不經意間的一次傷害,或許就會成為孩子永遠的痛和永恒的記憶!比如一次對孩子的冤枉、誤解,一次對孩子的挖苦、諷刺,一次對孩子的體罰或變相體罰,一次對待問題處理態度或評選先進的不公平、不公正,一次對孩子承諾不兌現的失信,一次有失形象的言行,一次與其他孩子的不恰當比較……都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甚至影響一生!
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不僅是學會知識、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的過程,更是收獲尊重的過程!尊重是教育的靈魂,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