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于我們研究當前教育的主要矛盾,無疑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主要矛盾,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所在。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三十多年前國家提出,我們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十五年前轉化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用十九大報告中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來研究當今教育的主要矛盾,我們會發現,十五年前的判斷在當今江蘇教育的實際中,可以進一步具體化:教育供給的單一、粗放及教育運行的內向,與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多樣、個性及社會對教育參與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樣的具體化,或許可以為我們思考教育改革,打開一扇新的窗戶。

如何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倡導適合的教育理念,發展適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決過去沒有解決或者沒有解決好的以及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要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和問題。

“適合的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適合的教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也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動體現。“適合的教育”就是要適合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適合自己的教育。“適合的教育”應該是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與社會角色的適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讓教育適合學生,就是要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成才路徑。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致力于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適合的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教育。教育事業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和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歷史性變化,推動教育事業平衡發展、充分發展。要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適合的教育”必須適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合教育“四個服務”的要求,把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克服簡單以升學率和考試分數評價教育質量的現象和做法。教育改革的重點要回歸到“把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上,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得到發展發揮。

適合的教育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積極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家庭聯動的格局。政府要落實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提供豐富和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平衡充分發展。學校要積極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規律的辦學之路,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更加注重多樣化發展,通過科學化、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多元化、系統化的評價方式,持續推進素質教育、特色教育。全社會都要積極參與和支持“適合的教育”,不唯分數,不唯名校,不唯學歷,為學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臺的環境和氛圍。家長要克服“家長制”作風,與子女構建有溫度的伙伴關系,從子女的興趣、特長出發,引導和尊重其選擇,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平衡充分發展的教育,才是“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適合的教育”,才能激發出每一個獨特個體內心的智能,包括興趣、熱情,包括信念和堅守,包括善良、責任,包括上進心、平常心、羞恥心,然后加以養成和錘煉,繼而開花結果、成長成才。

在“適合的教育”中,學生將創造精彩的人生,教育也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人民對于更好教育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