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它既需要學生對基本樂理知識有理性思維上的認知與判斷,又需要學生對旋律美感、歌詞美感有感性思維上的欣賞與鑒定,因此,它是一個融合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為一體的學科。考慮到小學生目前多以感性思維為主,想象力豐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遵循這一特征。從這個角度上看,教師可以嘗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微課進行教學:

一、激活枯燥無趣的樂理知識

樂理知識是音樂教學中理論知識的板塊,它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音樂常識。比如,四年級學生需要認識附點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頓音記號、連線、升級號、強弱記號、簡單的音樂創編知識、間奏、樂器等,這些樂理知識相對無趣。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借助黑板板書與口頭講解來解釋說明時,很多學生容易犯困,但如果教師巧妙地借助微課,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比如,選擇一節簡短的微課,或是用旁白動畫的形式來介紹附點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頓音記號、連線、升級號等,或是用演示舉例的形式來介紹,或是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總之,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微課可以將原本看似枯燥無趣的樂理知識煥發出更多的生機。很顯然,比教師的單純講解更有吸引力。

二、豐富單一平面的旋律內容

旋律是學生學習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它既告訴我們如何去唱一首歌曲,又承載并傳遞著豐富的感情色彩。一般來講,旋律都是以樂譜的方式出現,教師在教會學生旋律后,學生也多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去吟唱。首先從視覺效果上看,就是樂譜,它是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特別是對于不熟悉的學生來講,黑壓壓的音符可能一下子就會搞蒙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借助微課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它可以豐富單一平面的旋律內容。在傳統的教材課本里,旋律都是以紙質靜態的方式出現,但是在微課里,它是以動態音符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的感官細胞發達,對跳躍的事物有較強的敏感性,當教師用微課來開展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學生的興趣度更高。由此延伸,舉一反三,將旋律知識的共性更多地教給學生,就仿佛水到渠成一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營造濃郁貼切的課堂氛圍

以《美麗的喀納斯湖(選段)》《森林狂想曲》為例,這首樂曲中,除了有電聲樂器外,還有森林中包括昆蟲等在內多種動物的聲音,以及大自然中的雨聲、風聲與流水聲,本身就是一種現場效果很強的曲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微課來將這一環境做成視覺效果,配合曲目本身的音效,在課堂模擬一個森林狂想曲的現場感。對學生來講,一方面,其聽覺細胞得到了很好的刺激,不論是在精神注意力層面上,還是在聽覺敏感度層面上,都能保持著較好的狀態。另一方面,其視覺細胞得到了很好的喚醒。可以想象,當學生不僅被模擬森林狂想曲的各種聲音所包圍,而且眼之所見,目之所及,都是與森林狂想曲有關的畫面,這種雙重效果很容易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濃郁貼切的課堂氛圍無疑會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注入靈動飽滿的鑒賞氣息

以《梨園英秀 誰說女子不如男》為例,這是我國傳統的戲曲音樂,歌曲中所敘述的場景,所表達的感情,絕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體驗過,因此也很難理解。從藝術角度上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教材中更多的是要學生能夠從鑒賞的角度去欣賞這一首曲目,進而欣賞戲曲這種舞臺表演藝術。為此,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微課來向學生介紹戲曲的相關知識。比如以動漫形式讓學生感覺新鮮又好奇。另一方面,又用微課來點出《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唱腔與表演風格,讓學生能夠以近似的現場感來進入到鑒賞的情緒之中。在過往傳統的曲目鑒賞課上,教師只是通過口頭的講解與引導,相對比較蒼白無力。但是借助微課這一形式,教師能夠用更加豐富、多元、立體的手段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從而為整個課堂注入靈動飽滿的鑒賞氣息。

微課作為一個以短視頻為信息傳遞方式的介質,它集聲音、影像為一體,可以將平面紙質的文字信息轉換為動態立體的數字信息,對學生來講,這是一種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信息呈現方式。當教師將微課引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之中時,學生多個方面的感官細胞都能夠被調動,進而更好地去學習音樂。為了能夠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激活枯燥無趣的樂理知識,豐富單一平面的旋律內容,營造濃郁貼切的課堂氛圍,注入靈動飽滿的鑒賞氣息,讓學生能夠在微課的帶動下高效學習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