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課”遇見語文教學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西飛第一中學 侯曉田
發布時間:2017-12-13 15:59: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者簡介:侯曉田,女,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陜西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兼職副教授。陜西省首屆微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陜西省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前一段時間,有一檔叫《朗讀者》的綜藝節目火了,主持人董卿在節目里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那么,當“微課”遇見了“語文教學”,會發生什么呢?
我們得先來弄清楚這個叫“微課”的家伙的前世今生,“微課”這個詞匯和教學方式最早是在美國興起的,是美國教授 A·Mcgrew 所提出來的 60 秒授課。隨著后來的不斷演變,在 2008 年,由墨西哥的教學設計師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微課就是微型的課程,就是簡約的視覺效果加上條理清晰的講解;它具備微、小、精等特征。微課教學是以視頻為載體,由教師圍繞某一知識點而開展的教與學的活動。在不超過 10 分鐘的視頻中,所展示的教學課例包含了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構建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小環境”。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也都是平等的,能夠自主挖掘到知識的精髓,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多方面的學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語文教學所具有的一些特點:
首先是它的豐富性。語文教學的課堂,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海闊天空,百川匯聚。其次是它的開放性和多樣性。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廣,使得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教育要求。我們要想方設法使教學走出傳統教學只重視傳授給學生知識結論,忽視讓學生經歷知識獲得的過程或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的誤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又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要教學相長,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信息反饋。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重視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資料或方法的幫助與引導,鼓勵學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在展示自己的學習結果時,陳述自己探究過程中運用的方法、策略和途徑,使自己的結論有理有據,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生在這樣的言語活動中不再是文本內容的被動接受者和教師講述的吸納者,而是與教師一起同文本進行交流的對話者、探究者。
基上所述,反觀當前語文教學實踐,的確存在著時間緊、任務重、教學手段傳統老套、學生自主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那么“微課”的到來,能幫上什么忙呢?
首先,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針對性。針對教學重難點設計微課,讓教學不至于在學科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有學生反映語文課上老師講東講西,講古講今,只是聽著熱鬧而已。而微課只占常規課堂教學時間的四分之一。在10 分鐘左右的時間內要求教師必須清晰地講解某個知識點,必須教會學生某種技能,必須得到學生及時的反饋。這就促使教師必須精簡教學語言,提煉相關知識點。防止教學旁逸斜出,效率不高。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賈府復雜的人物關系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教學難點,許多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沒有完全搞清楚。而賈府深宅大院的建筑布局因為涉及很多建筑方面的知識,會令學生一頭霧水。那么我們就可以為此專項設計一個5分鐘左右的微課,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清人物關系和建筑布局。
其次,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讓教學在適宜的情境中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最講情境性,因為學科人文性突出的特點,教學活動中對情感和審美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多方面的閱讀和理解,然后教師在課堂進行講解。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出來。如果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微課,恰當安排在課堂導入環節、情境教學環節、整體掌握課文大意環節,那么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在教學《再別康橋》《雨巷》等詩歌時,可以把劍橋風景、江南水韻等制成小視頻,在學生朗誦時配合播放,可以幫助學生進入詩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對一些長文,也完全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的學習。在教學《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因為教學內容的體裁是戲劇,課文內容很長,而且是外國文學作品,學生在整體掌握內容方面有一定困難。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微課”的方式,把戲劇的主要內容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大約幾分鐘就可以讓學生對全劇的人物和情節有整體的把握了。還可以把戲劇高潮部分兩人殉情一段通過視頻的展示,讓學生迅速進入戲劇沖突情境,進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的內心情感,由此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矛盾:家族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等,加深對當時社會現狀的理解。
再次,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高中語文學習內容繁多,知識點龐雜、瑣碎,對學生的記憶力和知識梳理、整合能力要求較高。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達不到對所學知識系統整理、長久儲存的要求。很多知識點散亂地儲存在學生的短時記憶中,教師必須進行反復講解,對于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還需要個別輔導。雖然教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講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能仍不理想。微課由于其主題明確、內容短小,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借助“微課”平臺,語文教師可以擺脫傳統教學的弊端。如果能熟練掌握觀看微課的技巧,就會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可以在學校、家里、公共場所,通過 ipad、手機等移動設備,隨時進行查閱、學習。學生可以暫停,多次重聽,直到聽懂為止,不需要等待教師下一次講解。微課學習能夠最大程度形成學生的專注力,啟發學生思考,敦促學生迅速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可以滿足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需要。語文學科的外延性很廣泛,天文、地理、建筑、音樂、繪畫、飲食無所不包。這些外延性的東西有時候是作為教學背景知識出現的,如果在課堂上大講特講,占用大量的教學時間不說,還會沖淡學科訓練目標。可是如果完全不講,又不利于學生學習。教師便可以把這些背景內容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既可以為課堂節約很多的時間,又滿足了教學的拓展需求。
世間一切,皆是遇見。隨著微時代的到來,隨著大量微資源的上線,一場以互聯網、先進移動設備為媒介的變革即將在教學領域全面展開?!拔⒄n”已經悄然進入不同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它作為一種超越時空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主導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科學使用,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