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智能手機應用現狀的調查研究
發布時間:2017-12-11 14:40:09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形式,考察了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自我管理、對其社交的影響及其在促進學習方面作用的發揮等。調查結果顯示,智能手機使用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因過度使用而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教學秩序等問題。本文對如何發揮智能手機的優勢,規避其不良影響,形成大學生正確的手機使用觀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 智能手機 調查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應用對大學生教育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5JK1057)。
手機媒體憑借自身優勢在我國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漸走進大學校園并深深地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中。據《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的最大群體,占網民人數的25.2%,而智能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上網的最重要終端。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在給學生帶來娛樂、交往、學習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大學生沉溺于智能手機,從而對大學生學習成長也造成了負面影響。如何充分發揮智能手機的優勢,減少其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調查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采取自編問卷形式。問卷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個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智能手機使用基本情況;第三部分為智能手機使用的自我管理,含13個題項,了解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及其對身體健康方面的影響;第四部分為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含15個題項,了解手機網絡對大學生社交方式的影響和改變;第五部分為智能手機在促進學習方面的作用,含有9個題項,了解智能手機對大學生閱讀習慣、信息獲取方式和手機學習的影響。本課題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150份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48份。參與本次問卷的男生62名,女生86名,分別占42%及58%。參與調研的大一學生占59.8%,大二學生占28.3%,大三學生占11.9%。文科專業學生占74.6%,理科專業學生占25.4%。
從上述信息看,參與調查的人員具有普遍性,涵蓋了大學生的各個層次,抽樣達到了預期。
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綜合分析
1.智能手機使用的基本情況
在智能手機使用基本情況方面,有92.9%的學生表示擁有智能手機;一個月的話費20元以下的占12.1%,20元~50元的占39.4%,50元~100元的占35.4%,100元以上的占13.1%。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間已經非常普及,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手機的主要功能使用方面,排名依次為:社交軟件聊天的占23.7%,播放音頻、視頻的占16.2%,手機的通訊功能占15.4%,網絡購物的占11.2%,瀏覽新聞的占9.5%,進行網絡學習的占7%,瀏覽論壇、貼吧的占6.4%,玩游戲的占5.9%,電子書閱讀的占4.7%。
大學生最關注的資訊方面,排名依次為:社會熱點占29.1%,娛樂新聞占22.1%,人文、文化類信息占18.1%,財經類資訊占11.1%,科技類資訊占18%,其他資訊占7%,體育類資訊占3.5%。
最常觀看的視頻類型中,電視劇占24%,電影占22.8%,綜藝占22%,自制搞笑視頻占17.9%,熱點新聞占13.4%。
由以上數據可見,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過程中,最常用的是手機的娛樂功能,聊天、觀看視頻等是最常用的應用,而進行網絡學習和電子書閱讀的占比較低。
2.大學生手機依賴癥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在每天平均使用手機時間方面,使用1小時~3小時的占9%,使用3小時~6小時的占53%,使用6小時以上的占37.9%。59.1%的學生表示覺得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比自己預期的要長,其中12.2%的同學表示使用時間總是比想象中長。67.9%的學生表示上課也會使用手機,其中26.5%的學生經常或總是使用手機;53.4%的學生表示使用手機影響了學習和工作的效率;54%的學生表示有時寧愿拿著手機玩,也不愿意處理其他更緊迫的事情;44.3%表示玩手機過程中已經出現無聊或疲倦狀態時,仍會慣性地繼續使用手機;38.8%的學生表示沒有手機會感到不知所措;44.7%的學生表示使用智能手機后,變得更加懶散和渙散;56.3%的學生表示使用手機過多導致睡眠不足,其中總是或經常睡眠不足的學生占36.3%;17.1%的學生表示走路或開車時因為玩手機差點導致發生意外。
以上數據表明,使用智能手機占用了大學生的大量時間,讓大學生產生了手機依賴癥,甚至干擾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
3.手機網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
智能手機同時也深刻改變了傳統的社交關系。大學生習慣于通過網絡進行聯絡,即使在朋友聚會上也常常各自玩手機而減少交流,虛擬朋友圈已經逐漸取代了現實朋友圈,過度使用手機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與此相對的是,大部分學生表示與自己的好友在網絡上互動并不頻繁,而現實中關系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是多年前建立的友誼。
31.1%的同學表示,以手機為主要交往方式更容易引起孤獨和空虛,60.6%的同學表示偶爾會產生孤獨感;44.9%的同學表示,手機會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情感淡漠;70.5%的同學表示無聊時會用手機來打發時間。
智能手機雖然擴展了社交圈,但也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應付一些泛泛之交的朋友。40.4%的人同意此觀點,40.5%的人不同意,還有19.1%的人表示不清楚。與朋友相聚會因為各自玩手機而減少交流,有53.7%的同學同意此觀點,33.3%的人不同意,還有12.9%的人表示不清楚。虛擬朋友圈比現實朋友圈更加有趣,29.8%的同學同意此觀點,46.1%的人不同意,還有24%的人表示不清楚。在虛擬社交圈說一些違心的話更加容易,39.2%的人同意此觀點,12%的人不同意,還有24.5的人表示不清楚。42.9%的人表示用手機與人交往毫無障礙,但在現實中與人交往卻感到局促,28%的人表示不同意,還有28.9%的人表示不清楚。出去游玩時用手機自拍、拍照及修圖,占據旅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有51.2%的人同意此觀點,33.3%的人不同意,還有15.3%的人表示不清楚。微信或微博等社交媒體更新狀態后非常在意別人評論,會不停刷看留言的人占42.4%,不同意的占27.1%,不清楚的占29.7%。65%的同學認為關系特別好的朋友都是多年前建立的友誼,26%的人不同意,還有9%的人表示不清楚。71.3%的同學表示關系特別好的朋友在手機上互動并不頻繁,31.2%的人不同意,還有8.7%的人表示不清楚。
4.智能手機對大學生學習的促進
在安裝學習軟件方面,一個都沒有的占10.1%,3個以下的占66.6%,3個~5個的占21.7%,5個以上的只占1.4%。關于智能手機最大優點,認為信息傳遞更加迅速的占44.5%,認為攜帶方便,隨時可用的占30.1%,認為信息量大的占21.6%,更容易表達個人真實想法的占3.6%。更傾向于通過智能手機來閱讀和查找資料的占63.7%,認為智能手機擴寬了視野、了解到更多咨詢的占77.7%。和傳統媒介相比,認為手機中存在更多不良和虛假信息的人占63%,12%的人不同意,還有25%的人表示不清楚;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對個人造成影響方面,22.7%的人同意此觀點,49.9%的人不同意,27.1%的人表示不清楚;在智能手機能夠促進或幫助學習方面,60%的人同意此觀點,20%的人不同意,還有20%的人表示不清楚;在智能手機增加個人閱讀量方面,65.5%的人同意此觀點,15.5%的人不同意,還有18.8%的人表示不清楚;在存儲信息方面,習慣利用手機拍照來存儲信息的人占57.3%,27.7%的人不同意,14.8%的人表示不清楚;在手機存儲信息的有效性方面,30%的人表示手機存儲信息使用率低,而且易丟失;50%的人不同意,還有20%的人表示不清楚。
以上調研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認同智能手機在大學生學習和查找資料方面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的學習功能并沒有被大學生充分利用,大部分學生只安裝了很少的學習軟件,而且結合之前的數據看,娛樂應用仍然是大學生最主要使用的對象,學習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引導策略
1.學校積極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手機使用觀
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健康地使用手機。首先,利用校園網及學生交流活躍的平臺,主動發布一些正面新聞和話題,倡導廣大同學參與到一些社會活動中,積極傳遞正能量,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氛圍。同時廣泛宣傳如何合理使用手機,及時舉報不健康、不合法的手機網絡信息。其次,學校可以注冊設立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共賬號,定期發送一些對學生有益的信息,方便學生及時了解學校重要新聞及活動通告、就業信息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幫助學生擺脫手機依賴心理,逐漸減少使用手機的次數。從確立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的教育價值觀出發,建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第三,智能手機更加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溝通方式,相比較以往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與教育更便捷,可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師生之間溝通,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建立群組向學生及時傳達信息,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做到及時溝通、無障礙溝通。
2.發揮家庭因素,幫助大學生擺脫手機依賴癥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家庭環境在子女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大學生與家庭的聯系沒有以往密切,但家庭及其血緣、地緣和親緣形成的社會網絡,對大學生的成長仍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來,討論手機對傳統家庭關系影響的文章逐年增加,手機依賴癥者更熟悉采用手機溝通的方式,而減少了家庭成員之間肢體語言的溝通,拋開了家庭屬性中固有的歸屬感、安全感。情感需求是人深層客觀的心理需求,當這種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更大缺乏感,表現為空虛、無所事事。這時很多人往往會更加依賴手機,從而產生惡性循環。在家庭這個環境中,父母應當以身作則放下手機,通過人與人之間情感和語言的溝通,幫助大學生擺脫手機依賴,從封閉的網絡世界走向真實的、豐富的現實世界。
3.充分發揮智能手機的優勢,促進大學生學習
從教育發展規律來看,對于新興科技和新興事物,堵不如疏。首先,智能手機可以提供一種有效的移動學習方式,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不久前,國外的一個權威調查報告指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學習,比看書本、做習題的效率要至少高出三倍左右。這份報告對于某些明令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學校來說,應該從中獲得新的啟發。實際上,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應用和功能,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學習方式。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是一種隨時隨地不受傳統知識權威控制的自由學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可以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深化自己的學習,對于大學生克服對枯燥學習的抵觸心理,增強學習趣味性,提高學習主動性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其次,手機移動學習者的強大慣性增強了學習的連續性。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只能留待下堂課解決,影響了學生學習的連貫性。而今,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與老師取得聯系或溝通,借助互聯網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第三,基于移動智能平臺,設計開發的教學資源日益豐富,這些優質資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隨時、隨地、隨需地進行學習和獲取資源,實現了在課下碎片化時間的知識學習,提高了學生運用資源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