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微信輿論場特點及引導策略研究
發布時間:2017-12-11 14:37:41
【摘 要】大學生群體獨特的微信使用行為,使其微信空間成為了特殊的強輿論場,具有分化程度低、層級少、容易形成自由輿論場和輿論暗潮等特點。加之大學生既是場中輿論傳播者又是受害者的雙重角色特征,學校應堅持通過“教、防、引”綜合引導策略,多引導,少截堵,“寓引于樂”,來提升大學生微信輿論場輿論引導效率和效果,以建設更加和諧的校園。
【關鍵詞】大學生 微信 輿論場 輿論引導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政務‘兩微一端’的媒介生態與輿論引導機制研究”(立項號:2016M012)。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微信滲透到了大學生日常的方方面面,為其帶來各類資訊和便利生活的同時,也使得輿情問題在大學生獨特的微信空間中越來越突出。
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符合輿論場特征
現今在校的大學生多為1994年-1999年出生的“90后”,甚至還有一小部分為“00后”,他們在大學半封閉半開放的環境中,有著獨特的微信使用行為。這一代大學生喜歡追求新鮮刺激的生活,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尤其是擺脫高中學業的“束縛”后,在移動互聯網成熟的條件下,更喜歡獨自觸網。其中,參與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就是微信的使用。他們很少單獨閱讀各類新聞,而是接受微信空間傳播的各類消息;容易接受微信空間傳播的各類新鮮應用,永遠走在網絡各類應用的前沿;容易在微信空間中分享心情和各類動態,分享各類新鮮事物;也更傾向于分享圖片、文字和視頻等能讓所有好友隨時看到,并可以及時評論的內容。然而,大學生自由時間充裕,自我情緒控制能力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對一些帶有新奇、幽默、喜愛、幸福、愉悅、驕傲、煩躁、不平、厭惡、憤恨、緊張、慌亂、焦慮、榮譽、愛國等情緒的傳播內容進行點贊評論與轉發,并形成共同情緒。根據“輿論是公眾在特定的時空里,對特定的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趨于一致的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的含義[1],在校大學生這些微信使用行為特征,半封閉的時空,容易的擴散路徑和共同的意見總和,使得在校大學生微信空間成為了特殊輿論場。
大學生微信輿論場特點
1.校園強關系網絡形成強輿論場
輿論場具有三個關鍵要素,即同一時空的人群密度及交互頻率、開放度以及輿論場的渲染物和氣氛,這些決定了輿論場意見的交互空間特征,而在校大學生通過各種班級、學生會、協會、運動愛好團體和老鄉會等非組織,形成了特定人群密度和交互頻率,并且在微信這個開放平臺上交流渲染物和氛圍,就形成特殊強關系網絡,從而促使大學生微信空間成為了特殊的強輿論場。
2.容易形成自由輿論場
大學生微信輿論場校內分化程度低,層級少,容易形成自由輿論場。因為輿論場有隨著社會群體邊界而分化的規律,大學生微信輿論場也有分化,但相比其他群體輿論場,分化要弱一些。微信中的信息主要以交叉的圈子進行傳播,微信圈子與圈子間的邊界實際是現實社會關系在微信平臺的某種反映,依據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特點,以及大學校園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大學生微信輿論場的分化較弱,場中群間和圈層間的互動得以增強。因為大學生在微信空間中具有同等主體地位,容易形成有序的、均勻的、和諧的層級結構。這種結構有利于層級間互動,信息可以在不同層級間雙向流通,使得微信輿論場中很容易進行不同的輿情溝通,造就了在校大學生比較自由的微信輿論場。
3.容易形成“輿論暗潮”
大學生的同質性降低了輿論場的復雜性,更容易形成“輿論暗潮”。大學生的微信空間仍然是復雜網絡,也具有無標度特性,雖然節點間關系親疏差異較大,但是因為大學生微信空間節點的強弱程度差異較小,容易形成分化較小的輿論場,繼而容易形成較強傳播能力以及順暢的輿論演化路徑。加之大學生的社會網絡關系簡單,外部微信空間對輿論場的影響同質,使得大學生之間在場中更容易互相影響,又因缺乏有影響力的“核心節點”,則容易形成多點迸發、迅速分享傳播熱點的輿論場,從而場中很容易形成“輿論暗潮”。
4.大學生在輿論場中有雙重角色特征
大學生在微信輿論場中有著雙重角色,既是自我秀式的“原創”發布者,也是轉發式的“過濾”散布者。心智不夠成熟,法律意識單薄,輿情輿論知識缺乏導致他們很容易成為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同時,大學生由于防范意識不強,對傳播的輿論容易輕信而身心受到傷害,甚至會實施某些過激行為,從而成為大學生微信輿論場的真正受害者。只有通過正確引導,才能創造出一個更適合大學生良好發展的微信輿論場,才能優化大學生微信空間輿論,實現和諧校園。
大學生微信輿論場輿論的引導策略
依據大學生微信輿論場特點,應堅持“教、防、引”綜合引導策略,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和平臺的多方合力,變輿論場為優良教育場,創造出一個更適合大學生良好發展的微信輿論場。
1.輿論教育要先入為主
融合輿論教育到入學教育、安全教育和德育中,從大一開始教育學生的輿論意識和輿論法律責任與義務,從源頭肅清大學生微信輿論場的輿情。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個人價值判斷,謹慎對待微信空間中的每一次發布和轉發,在發布內容上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斷,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線,做好微信輿論場的“守門人”和“過濾器”[2],堅持好信息多轉發多傳播,不良信息堅決抵制,嚴格控制外部圈子信息(或微博或網頁鏈接信息)進入到大學生微信輿論場中,從而從輿論場參與者源頭凈化大學生微信空間,實現自身凈化的微信輿論生態圈。
2.輿論場中要多節點預防
利用大學生微信輿論場分化程度低、層級間互動明顯的特征,建立輿論場中的輿論“制止器”。將校園內學生會、協會、班干部群體或先進個人作為微信輿論場中特殊角色進行教育和引導,引導其既成為良好輿論的“傳播者”,又成為防止輿論場中輿論傳播的“制止器”,對場中各圈層輿論進行預防。還培育有思想有學識有見地的學生或組織,逐漸成為輿論場中發表真知灼見的“節點”,鏈接輿論場不同的圈層,成為多元化微信輿論場中的引導主體。平時防止謠言滋生和情緒失控,使得良好信息在場內積累;輿情發生時,發表積極情緒、態度、觀念,引導眾多其他場中主體形成正面積極情緒和意見總和[3],防止輿情擴大和惡化。
3.介入輿論場“寓引于樂”
多引導,少截堵,“寓引于樂”。多數大學生認為微信是私人空間,他們雖然缺乏判斷能力,對于校方或者媒體官方等的引導具有逆反心理,因此,就必須通過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而非采用官方管理或強迫式的截堵。增設學生喜愛的文化娛樂校園網絡平臺,尤其是類似的微信平臺為引導載體,將微信輿論場與校園文化娛樂功能相結合,通過校園文化娛樂活動的傳播與溝通,建立與大學生的溝通路徑,這樣能夠滿足學生交流共享需求,也能對學生所關注的問題給予及時反饋與解決,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溝通的興趣和樂趣,提升學生與校方溝通的積極體驗。在輿情發生時,這些平臺能占領意見領袖位置,引導學生發表積極向上的輿論意見,在弱化其抵制情緒的情況下,達到引導輿論場輿論的目的。
4.創新雙向引導渠道
針對在校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和微信輿論場特點,制定高效的雙向引導渠道。依靠微信輿論場的反饋渠道,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變被動堵截為主動引導,積極開發課堂、興趣小組、課外活動等多種微信渠道,引導學生表達情緒和意見。依靠微信輿論場中的發布渠道,多渠道滲透到各個圈層,在輿情發生時,做好權威信息發布,對輿論場中的熱點第一時間介入,占領輿論制高點,贏得話語權,掌握輿論引導主導權[4]。抓住關鍵時段,對大學生微信輿論場輿論進行引導,因為上課等因素,在校大學生微信使用具有周期性高峰的特征。這些高峰時段就是微信輿論引導的重要時機,在高峰期內,既能夠迅速高效地了解輿論場內動態,又能即時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場內輿論,從而提高引導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超:《淺析微信輿論場傳播特點及引導策略》,《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7卷第21期,第7-8頁。
[2]王玉珠:《微信輿論場:生成、特征及輿情效能》,《情報雜志》2014年第7期,第146-150頁。
[3]張志安、束開榮:《微信輿論研究:關系網絡與生態特征》,《新聞記者》2016年第6期,第29-37頁。
[4]呂少蓬、王交來:《高校學生微信輿論引導策略研究》,《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65-6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