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新形勢下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
發布時間:2017-12-11 14:23:43
【摘 要】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不容樂觀,直接影響到其全面發展。思政課作為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其在教學終極目標上與人文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教育部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高職院校應當以此項工作為契機,通過思政課程改革,在“教材攻堅”“思路攻堅”“教法攻堅”“師資攻堅”等方面取得成效,充分挖掘思政課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有效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職 思政課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新形勢下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會上習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教育部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因此,思政課作為高職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應主動擔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立德樹人,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成才。
復旦大學投毒案的被告人林森浩在二審時承認,對于人文知識和對人的健康生命的尊重自己是欠缺的。新形勢下,人文素質缺失已經成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絆腳石。我國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理工類居多。調查顯示,理工類高職普遍地存在著重視“做事”忽視“做人”、重視“技能”輕視“人文”的傾向[1],學生道德行為失范、“空心病”現象普遍存在,人文素質狀況令人擔憂,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凸顯。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職業道德、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因此,高職思政課應“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努力在“教材攻堅”“思路攻堅”“教法攻堅”“師資攻堅”等方面取得成效,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期待。
新形勢下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思政課教學具有雙重教育功能,既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在高職思政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1.思政課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相同
思政課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雖然性質、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最終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都是屬于“成人”教育。新形勢下,把大學生培養成思想境界高尚、品德修養良好、人格健全獨立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職思政課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所承擔的共同使命,其目的都是要通過知識的內化、文化的熏陶實現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二者可以深度融合。
2.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人文資源和人文知識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的認同
在思政課教學中,用內容豐富的人文知識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打破思政課單純理論的枯燥乏味,充實思政課教學的人文內涵,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并自覺將其內化于心、付諸于行。
3.人文素質教育中注重個性化的人文關懷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單純的“工具型”人才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應有之義。在思政課教學中,如能滲透貼近學生實際的人文關懷,尊重和理解學生,關照學生的需要和個體成長,關照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回應學生的需求和關切,必將大大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新形勢下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一些思考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學生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培育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做人。高職思政課發揮人文素質教育功能,不僅能培養學生做人的高度,還能培養學生做人的厚度,使他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成為高素質的人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應當以“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為契機,積極探尋與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或精神有效結合的教學模式,按照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中“教材攻堅”“思路攻堅”“教法攻堅”“師資攻堅”等要求,加強和改進對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發揮思政課一舉多得的作用。
1.教材攻堅
高職院校以理工類居多,學生的人文知識普遍匱乏。教師要能夠自覺挖掘和拓展思政課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識,注重人文知識的講解,使學生通過對人文知識的了解,認識世界、感知社會,注重價值觀的思考,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幫助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品性,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增強其文化自信。“90后”、“95后”大學生成長于多元化思潮之中,一出生就被西方各種文化所包圍,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讓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情操和品格中汲取養分,構建精神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強調其核心思想、人文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凸顯文化的內在價值,始終把價值觀即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認同作為教育的落腳點,激發大學生修身的自覺性,以求對其思想啟迪、精神滋養和價值培育。
2.思路攻堅
在教學理念上,要深化人文思想的傳遞。人文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政課教師應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人文思想,重視學生的內在需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性。目前,“95后”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視野開闊,熟知各種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不唯書不唯上,因此思政課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教學要能夠去掉理論帶來的疏離感,自覺聯系學生的個體特征,貼近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點、思想實際,貼近社會現實,縮小教育內容與其的距離,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實際,加強人文關懷,突破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隔閡,減少認知與認同之間的背離[2],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和期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關注他們個體的發展,主動與之開展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凸顯平等意識,引導學生用人文觀點對現實進行思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推動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努力營造開放的人文素質養成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文思想,形成人文理念。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思政課教學應是全方位的育人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課內知識傳授、課外分享資源、線上交流、線下說理、校內學習、校外實踐等多維度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理論認同,傳遞人文思想,彰顯思政課所承擔的社會價值。
3.教法攻堅
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人文方法的傳授。人文方法解決的是“應該是什么,應該怎么做”的問題。[3]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其蘊含著大量的人文方法。因此,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三門必修課的教學中,要始終貫穿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人文方法。人文方法也蘊含在大量理論知識當中。大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熟知并非真知,教師要能夠在理論知識中提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領會概念和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實現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知。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在新技術、新媒體的使用和掌握上比教師要嫻熟得多,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到海量信息。但是單憑高職學生單薄的知識底蘊,要對各種碎片化信息進行提煉整合,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達到改善思維模式的效果,并非易事。互聯網上碎片化、非系統化的知識和信息,需要思政課教師用系統化、理論化以及科學的邏輯思維來梳理和甄別,這樣無形中會給學生傳遞正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文方法。同時,采用貼近學生的案例式教學以及藍墨云班課等移動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有效改變課堂教學的教條、刻板、沉悶的狀況,使思政課更具有人文氣息。思政課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諸如社會調查、實踐鍛煉、參觀學習等也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厚的人文精神滋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這些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可以點化和潤澤大學生的心靈,提升大學生的人生境界。
4.師資攻堅
思政課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是影響課程改革以及人文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思政課教師人文素質的示范引領作用對高職學生的影響遠比向其直接傳授知識的影響深遠。一個教師如若有扎實的人文功底,濃厚的人文情懷,脫俗的人格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學生則會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教師的人文涵養,潛移默化中會以教師為榜樣。思政課教師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不僅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人文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還要在教學中能夠飽含人文情懷,以情待生、以情動生。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大學生溫潤的人文情懷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內涵和價值取向。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從人文知識的積累、人文思想的接納,到方法論的形成,再到價值觀的升華,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思政課教師要能夠讓學生從人文知識的接受開始,探尋知識的思想真諦,把握科學的人文方法,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即經過“始于知識、領悟思想、掌握方法、塑造精神、止于至善”,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上升到學習的最高境界。這也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陳軍川、許建琴、龔雯、師煒:《理工類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調查分析報告》,《新西部》(理論版)2014年第1期,第15、18頁。
[2]溫靜:《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中國教育報》,2017年2月16日,第03版。
[3]汪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開發問題研究》,《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87-9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