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是“標準件”
作者:西安市鄠邑區第一中學 王昌輝
發布時間:2017-12-11 15:46: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有教育家在談論教育的時候都會強調,接受教育者的個性,也會要求針對每個孩子采取獨特的教育方式。但是當我們同時面對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個學生時,學校有自己的標準、社會有自己的要求、家長有自己的期盼、老師有自己的評判,所有與孩子相關的人都會要求孩子像一個“標準件”一樣完美。
當學生像一件工業“標準件”一樣被品評的時候,就有了“壞孩子”。因為工業生產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達不到標準和要求的就是廢品,這樣既便于生產,也便于檢驗評價。當現代化的教育被工業化的時候,我們的周圍出現了“壞孩子”。
當我們享受著工業化生產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把民族的希望也寄托在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把工業化的模式借鑒到各個領域,包括本應鮮活、多樣、精彩的教育領域。我們以為這樣的方式會給我們國家造就大量的人才,但是過度的工業化使教育這個本應百花齊放的領域出現了統一的標準,很多藝術的天才,慢慢都被培養成了“標準件”。
教育管理部門每年的管理都有若干指標,提出各種要求,年終檢查、審查匯報。所要的也就是一串數字,一堆從各種專著上挪來的與教育有關或者無關的新理念、新提法,至于合不合理,是不在思考范圍之內的。學生大概就像工廠里的標準件,他們更多關心的只是標準件的產量。
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就更加赤裸裸,先要看你的品牌(哪個學校),再看出廠合格證(畢業證、學位證),如果需要的話還要查一下你的電子編碼,如果沒有這些,即使你真的是“金剛之身”“棟梁之材”,也要先貼上標簽再來。因為社會要用的是“合格的標準件”。
但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作為老師的我們,一定不能把學生當成“標準件”,必須讓學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教育要讓學生盡情釋放自己的激情。激情是學生的靈性,每一個學生都會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激情四射,綻放自己的光芒。棋圣聶衛平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曾因為逃課看圍棋賽而遭到家長的責罰,這不僅沒有讓他放棄自己心儀的圍棋,反而促使他對圍棋激情投入,終成棋圣。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里,一個小男孩貝利喜歡足球但又買不起,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投入到塑料瓶、汽水瓶甚至是撿來的椰子殼上,成就了一代球王。如果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是以死板的標準刻意壓制學生的激情,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的“棋圣”或者“球王”。
教育要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除了極少數自律性特別強的人,大多數學生需要來自外界的他律才能完成學習。在現代社會信息如此方便,各種名校名師的課程隨處可見的情況下,學校的核心不在于提供知識,而是為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提供一種外界的約束和強制,以保證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時代的發展讓人們不可能再像幾十年前一樣,上四年大學就可工作一輩子,所以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就不應該只是有形的約束,也不只是有限的強制,而是通過學校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習的能力,養成學習的習慣,在校時認真學習,離開學校時也依然有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學生不是大工業化時代的“標準件”,學生應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激情的鮮活的人,學生應當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終身發展的上進的人,學生更應該是一個有著萬物互聯意識的現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