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教育事業綜合改革的關鍵時期,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一崗雙責,是營造風清氣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保證。

而今,漢陰縣著眼于讓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的興教理念,對標問題導向,探索問題根源,把脈問題施策,將黨風廉政建設和人事制度改革有機融合,推進“強化五項措施、實施兩津貼、搭建五座橋梁”保障機制,探索出一條抓黨風廉政建設促暢通教師流動渠道、資均衡配置師資的成功之路,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教師育人新活力。

五個強化——促教育風清氣正

“以抓黨風廉政建設凝聚教職工團隊力量是學校一貫堅持的做法,發揮學校黨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將黨建工作與師德建設、依法治教、廉政文化、規范辦學、專業成長、教研教改等工作結合,這樣學校黨風廉政工作才有載體,時間長了,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也就自然形成了?!逼搅撼跫壷袑W黨支部書記、校長汪厚軍這樣說道。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校是凈土,也是黨風廉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理順教師流動渠道,讓廣大一線教師都有均等、公開、透明的流動機會,徹底斬斷隱形利益鏈條的良方就是大張旗鼓抓黨風廉政建設,杜絕學校在教師管理、正常流動、職稱晉升等方面產生影響教師積極性的現象,營造良好的政風、校風、教風和學風,采取“五個強化”抓黨風廉政建設促推人事改革風清氣正。

各學校要求廣大教職員工深入研讀《廉政準則》《黨章》、中央八項規定、黨風廉政建設政策和規定,將廉政教育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新民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好家風家規有機結合,采取集體學習、專題研討等形式,廣泛開展理想信念、師德師風、崗位廉政、案例警示等方面的教育,不斷增強廉潔從教意識和筑牢反腐蛻變的思想防線。

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制定配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財、管物,約束教體系統教職工特別是領導干部行為,對重大事項決策、教師流動、項目建設、評先樹優、年度考核、職稱評聘等工作,嚴格按照有關制度和規定陽光操作、公開透明,用天平等量考核,順應教師心聲。

實行領導包片、干部包點機制,班子成員每年至少到聯系點部署一次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講一次黨風廉政教育黨課,收集一線教師對黨風廉政建設和教師流動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通的三維立體責任體系良好格局。

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滿意度測評,師德講堂,師德承諾,師德考核等,引導廣大教職工立德樹人,以實際行動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期“四有”老師,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

認真研判采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盼和建議,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與學校領導選拔工作。落實“三項機制”和追效問責機制,鼓勵、激勵廣大教職員工,盡其所能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待遇,為提高教育質量、暢通流動渠道、促進教育公平奠定可靠的師資基礎。

如今,當你走進每一所學校,都能看到“校務公開、政務公開、財務公開”信息,實實在在地把對教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作為公開的內容,特別是學校的評職稱、評模、教師流動,嚴格按照流動辦法,從不搞個人主義。干部的提拔,做到先學校民主推薦,后考核公示任命,真正將能人賢才用在重要崗位。

兩項津貼——使鄉村教師更暖心

“強力推進脫貧攻堅一號工程,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關鍵在教育。教育扶貧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激發教師育人潛能?!睗h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

眾所周知,邊遠山區的鄉鎮學校,遠離縣城、交通不便、生活艱苦,所轄村小和教學點更是遠離鄉鎮。鄉村的教師工資與縣城教師工資無差異,交通費卻是后者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周一到周五沒時間照看家人,這給同樣要養家糊口的農村教師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也是以前很多教師不愿意、不安心在鄉村任教的主要原因。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早在2015年3月26日,漢陰縣教體局、縣財政局就聯合制定了《漢陰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方案》,全年按10個月執行,實行“以崗定補、在崗享受、離崗取消”的動態管理。同時,鄉鎮干部工作津貼在鄉村教師中依然執行,不打折扣。兩項津貼疊加讓鄉村教師贊不絕口。僅2016年,漢陰縣財政投入730余萬元,為全縣1370余名教師發放兩項津補貼。

2017年初,漢陰縣再次調整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2017年春季起,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翻倍,由原來的每人每月50元至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至1000元,真正體現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助教為樂、師以從教為榮。

“山區教學條件雖然艱苦,但這幾年待遇不斷提高,今年的生活補助翻了一番,再加上鄉鎮干部工作津貼,每月工資足足增加了1240元,這不僅改善了我的生活,更讓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我們農村教師的關懷,我和同事們從心里感到溫暖。”這是漩渦鎮上七小學教師劉學的肺腑之言,他所在的學校離縣城79公里。

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如何制定合理的執行標準?漢陰縣組織人員逐鎮、逐校調研,制定實施辦法,經教師代表會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縣政府同意后實施。依據各鎮中小學校的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程度、交通路況差別、校(園)及周邊環境等因素,按照“待遇向基層傾斜,高待遇向艱苦邊遠學校傾斜”的原則,將全縣各鎮學校分為10個檔次,重點向邊遠山區學校、村級小學、教學點傾斜。

“黨和政府對我們鄉村教師高看一等,厚愛一層,相比以前執行的兩項津貼,今年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又翻倍了,現在每月拿1620元的津貼,使我更加堅定扎根鄉村的決心?!睗h陽鎮雙坪中心小學教齡滿42年的教師李宗明說。

如今,漢陰的鄉村教師每月能夠比縣城教師多拿300元到1600元不等的津補貼,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生活工作更加體面,安心工作也就順理成章了。

“現在山區學校硬件都有很大的改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腳灰’的現象一去不復返了,而且鄉下教師待遇比縣城老師高很多,除了正常工資以外,我每月多拿1590元,我們在學校教書育人更加安心了。”平梁鎮酒店小學有39年教齡的教師楊登富自豪地說。

五座橋梁——教師流動公開更透明

“讓鄉村教師待遇比縣城高,建立公開透明的教師流動機制,教師合理有序流動,是激發廣大教師內生育人動力的催化劑,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措施,更是辦人民滿意教育、提升教師榮譽感的有力抓手?!痹诮逃l展廣受關注的今天,漢陰縣縣長劉飛霞對于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這樣解讀。

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讓老師安心從教。而面對鄉村優秀師資留不住、用不長,城區師資下不來、不愿下,基礎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的問題,漢陰縣積極促進教師流動,出臺了《漢陰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工作調動管理辦法(試行)》《漢陰縣中小學校領導班子選拔任用工作辦法》。漢陰縣內的教師按照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學科配套、網上公示的原則,開始了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反赴農村的良性流動。

“我剛接到組織的通知,調到縣城新建的鳳臺小學了。我2004年參加招教,分配到漩渦鎮一個邊遠的初小任教,已經13年了,今年暑假,按照公開教師流動公告,寫了一個調動申請,沒想到真的實現了,我一定要發揮好自己專業特長,用心用情教好每一個孩子。”方璽老師樂滋滋地說。

教師流動過程中,工齡計算十分關鍵。在這一點上,漢陰縣在制度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不僅考慮實際工齡,也有獎勵工齡。教師獲得的榮譽可以按照等級認定相應時長的工齡;根據學校離縣城的距離以及條件艱苦程度,在較偏遠的村級小學每工作1年,工齡增加4 個月、5個月、6個月、1年不等。這就確保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起作用,激活了教育第一資源。

為了激勵優秀教師出城進山支持農村教育,漢陰將“三項機制”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建立了“對口支援橋、能手考核橋、留鄉待遇橋、干事創業橋、職稱晉升連心橋”五座橋梁。

均衡配置大學區內教師資源,根據中小學布局建立大學區,將師資力量相對較強的學校定為學區長,由學區長學校選派優秀教師、管理人員到學區內學校進行交流任教,強校帶弱校,實現了抱校共進,師資互補。

制定《省市教學能手綜合考核細則》,將省市教學能手赴農村學校任教1年作為綜合考核合格的基本條件,并要求至少培養1名縣級以上教學能手。根據師徒結對幫扶情況發放省市教學能手津貼。2017年對在鄉村任教的省、市級教學能手按每月500元、300元的標準發放;對在城區學校任教的省、市級教學能手按每月200元、120元的標準發放。在這一考核細則的推動下,20余名省市級教學能手到農村學校任教,以強帶弱,培養了180余名縣級教學能手。

為了“讓想干事的有平臺,干大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展臺”,激發一批省市級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掛職鍛煉,在支教期內對成績突出人員正式任命,樹立了“能者上、庸者讓”的用人導向。

吳瓊以前在縣城實驗小學任教,2015年被組織安排到觀音河鎮中心小學支教,擔任副校長,主持工作。吳瓊說:“山區學校有很多素質過硬、勤奮務實的年輕人,因為缺乏專業引領,成長不夠快。作為一名省級教學能手,我將原學校教研教改經驗帶到新學校推廣,兩年來,在教學教研、教師專業成長、學校管理等方面有很大進步。經過磨煉,青年教師多次在縣上的各類比賽中獲獎,還產生了兩位縣級教學能手,實現了零的突破,同時我個人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p>

鄉村教師待遇提高了,與待遇相匹配的還有評先評優和職務評審的傾斜,凡是在農村學校支教期間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的,達到職稱晉升條件和年限的,實行職稱指數傾斜機制,農村教師職務晉升的比例超過了城區學校。每年教師節表彰和評優樹模都向農村一線傾斜,不僅穩住了鄉村教師的“人心”,更吸引城區川道優秀教師主動到山區從教。

關緊制度籠子,創新工作方法,改革用人機制,實現人事制度的破冰,打造風清氣正的教師流動機制。四年來,漢陰縣公開合理流動教師684人,交流輪崗520余人,選拔任用校長50余名,培養省級教學能手36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15名、教學能手297名,236名符合出山進城條件的教師自愿選擇繼續在農村學校任教。實踐證明,要讓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享受均衡的教育資源,唯有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建立公開透明的教師流動機制,才能吸引、留住好教師,農村教育才會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