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春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一直耕耘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忠誠、書寫著鄉村教師這一平凡而偉大的職業。曾多次獲得“優秀班主任”“先進教育工作者”“先進德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13年被陜西省教育廳評為中小學后勤管理優秀工作者。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身為總務主任的他,就要義不容辭當好后勤服務兵,“兩灶”管理,飲水工程,校園美化、綠化,冬季取暖,校舍維修,設施維修維護,“蛋奶”工程實施都是總務處的工作。

“家”中人員很多,生活是大事。那時,他兼任學生食堂管理員,確定的辦灶原則是:改善營養,提高質量,成本核算,“三聯”走賬,確保學生吃飽吃好,讓學生在校如家。具體做法是:學生每餐有肉,定點購買新鮮蔬菜,主食鎖定大米、白面,徹底告別“小米飯”時代,每周不定時改善營養兩次,保證提供兩餐優質飯菜。由于每天都要開展教學,做應急維修,安排一日三餐,夜晚還要給學生食堂領米面,備蔬菜,做結算灶務、記賬等工作,常常會忙到深夜。

這些年來,學校食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最初的“兩鍋一灶臺,一池水兩張案”的簡陋模式,變成了今天的標準化食堂,“一廳兩間兩庫房”, 上有潔白的吊頂,下有順暢的排水,地面潔凈,各種不銹鋼設備,和面機、壓面機、蒸車、切片機、大功率吸煙機、消毒柜、電冰箱……一應俱全。

一個“家”需要保養,才能容顏不老,青春煥發,因此,才有了頭緒繁多、瑣碎零亂、隨時可能發生、隨時需要處理的學校總務工作。

冬季供暖時,事情雜,煤的入庫、煤堆的護理很重要。每次煤送回來,工人堆放不夠整齊,總務處要負責修整、蓋布護理,清理被污染的場地,他常常被弄得滿身黑。記得一次清理場地時,汗水模糊了眼睛,他用手一抹,滿臉黑,一群一起干活的黑著臉的孩子笑稱他為黑臉“包公”。

2016年7月的一天,突然電閃雷鳴,下起傾盆大雨,暴雨夾著冰雹下了近40分鐘,校園到處是積水,忽然,教學樓背后涌出的山洪夾雜著樹葉和垃圾,流向操場的下水口,一會兒下水口就被雜物堵死了,水越漫越高,險情即將發生,他沒有多想,立刻穿上雨鞋,提上鐵鍬,冒著雨去挖下水口,下水口挖開了,他也變成落湯雞,為學校成功地避免了一次災情。

多年來,他已記不清為師生維修過多少電燈、多少個窗戶的鎖扣;記不清更換了多少副窗紗、多少個水龍頭;記不清修剪過多少次草坪、多少棵樹木……

2013年的一天,他父親的風濕病犯了,急需住院治療,接到姐姐的電話,他很著急,但學校要迎接上級檢查,有些課桌凳需要修理,還有許多事情不夠完善,家人的電話接二連三地打來,他把學校需要辦的事情交代完后,匆匆趕往醫院。“你干什么去了,怎么才來?”面對家人的質問,他無言以對,含著淚凝望著舊病纏身、已經很瘦弱的老父親。學校的電話不合時宜地斷斷續續打來,“孩子回去吧,學校催你呢。”母親含淚對他說。在之后的近一年時間里,父親風濕病持續惡化,多次在醫院治療,因為工作忙,他沒能完整照顧過一天。2014年7月父親去世了,出殯的前一天夜晚,他跪在父親的靈柩前痛快地哭了一場,人常說“養兒為防老”,他卻沒對父親盡到孝道。

他一直很關心貧困學生的生活問題,多年來,堅持每學期幫扶一名貧困學生,或給予經濟上的資助,或給予物質上的救助。看到一些學生家庭貧困、衣著破舊,他總會盡自己能力幫助他們。

總務工作無小事。在學校,他有工人的形象,有干工作火熱的心,有服務師生的情懷。校長評價他:“杜老師做事一絲不茍,不怕苦,是學校的‘老黃牛’。” 他愿意做一個辛勤耕耘的老黃牛,托起雙小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