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農村教育的根——記周至縣終南鎮終南村小學教師何亞蘭
發布時間:2017-12-11 15:21: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何亞蘭, 2000年畢業于西安幼兒師范學校,2000年12月參加工作。16年來,一直扎根農村學校,她熱愛教育事業,積極投身教育教學工作,踐行“大愛”職業道德,深受師生的愛戴和好評,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和獎勵。
一、不忘初心,扎根農村
何老師的學生時代,正值農村教育資源最為短缺的時期,農村學校校舍破舊、教學設施不足,師資嚴重短缺,村里和她同齡的好多孩子沒有完成義務教育就輟學回家,因此早在初中時她就立志當一名教師,將“讓家鄉更多孩子能夠上好學”作為自己的理想。初中畢業時,因成績優異,學校建議她填報縣上最好的高中,而她不顧學校和家人的勸阻,毫不猶豫地填報并考入了師范類中專學校。2000年7月畢業后,按照縣教育系統教師分配政策,有美術特長基礎的師范畢業生完全可以留在縣城學校任教,而她卻主動申請回家鄉農村學校工作,這一呆就是16年。
2012年,周至縣課程改革第一階段工作小結時,由于她銳意進取、勤于鉆研,榮獲周至縣課改先進個人,同時被推薦評選為“西安市教學能手”,因而成為周至縣課改領頭羊,被縣城一所小學看中,向教育局提出申請將她調入縣城工作。在縣局安排考察時,她卻出乎意料地拒絕了這一機會。事后家人都埋怨她:“你是教書教傻了,那么好的機會,多少人做夢都想要,你卻是人家找上門都不要。”她淡然地笑著說:“縣城是好,縣城的孩子享受著比農村孩子好很多的教育條件,而農村孩子更需要我們這些人去教、去帶。我不會因為好的條件而放棄這些可愛的孩子。”不忘初心,扎根農村,何亞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學生時代的承諾,永葆著那份樸素的教育情懷。
二、關愛學生,耐心引導
何老師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努力探索班級管理的新途徑,把班級管理、德育活動、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她深知在班級管理中必須有一顆愛心,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又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她用愛把自己和學生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缺乏父母關愛,這些孩子有的自卑心理嚴重,有的內心敏感、脆弱,有的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善與人交往,有的學習踏實成績不佳。針對這些不同特點的孩子,何老師將關愛和管理留守兒童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想方設法建立多方位聯系模式,利用節假日深入學生家庭,定期走訪,逐一了解學生情況,及時解決孩子的思想問題和學習困難。制作了“留守兒童成長跟蹤卡”,為這些孩子分別制訂幫扶計劃。班上的張佳同學父母離異,爸爸為維持生計,外出打工,近十年才回一次家,孩子長期和年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早早地承擔了家里日常事務,每天回家除了完成作業外,還要照顧奶奶,洗衣做飯。久而久之,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沉重的家務負擔,讓孩子變得沉默寡言,缺少自信,成績落后。何老師得知這一情況后,便經常課外給他輔導功課,噓寒問暖。以讓他教班里同學怎么做家務為借口,去他家幫忙干家務。很快張佳同學學習成績進步明顯,逐漸找回了自信,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一路走來,她付出了努力,也收獲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一次,一位女生的奶奶給她送來一雙鞋墊,這哪是鞋墊,這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愛呀。家長知道她有關節炎,千方百計給她找方子。咽炎犯了,學生給她講桌上放潤喉糖……她帶過的好多孩子都親切地稱她為“何媽媽”,何老師始終以這些留守兒童成長陪伴者的身份,用無私的愛心引導著孩子們健康成長。
三、辛勤耕耘,碩果累累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堅守,何老師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得到長足進步。被評為“西安市2012年教學能手”“西安市2013年骨干教師”“2014年陜西省優秀教師”“2014年周至縣優秀教師”。她所帶的班級也先后榮獲2009年、2011年、2015年“西安市先進班集體”,2015年“周至縣先進班集體”。撰寫的論文《淺談觀察力與寫作》獲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提高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幾點嘗試》獲省二等獎、《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朗讀能力》獲市一等獎。
何亞蘭老師16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及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詮釋著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樸素的教育信念,踐行著自己內心深處的人生諾言,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