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教 二 則
作者: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 王越群
發布時間:2017-12-11 15:51: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怎么辦?
在成長路上,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孩子犯錯時,家長該怎么辦?不同的家長回答不盡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孩子犯錯的問題上,家長的態度對孩子行為習慣的糾正乃至心理影響至關重要。
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后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于犯錯誤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后果。
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會集中到家長如何來處理他的錯誤上。因此,此時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極好機會。家長務必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對孩子進行一次認真而有效的糾錯教育。
這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因為害怕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而不敢進行嚴肅的批評,嘻嘻哈哈地,讓孩子覺得無所謂的樣子,也絕不能為了消除孩子對犯錯誤的恐懼感而不及時指出其所犯錯誤的影響。
家長一定要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讓他知道犯了錯誤就會有一定的后果,因為孩子也很在意自己犯錯誤所造成的影響。
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家長雖然很疼愛自己,但不希望自己犯錯誤,一旦犯了錯誤家長就會替自己擔心,犯錯誤不改正不是好孩子。
當然,家長一方面要及時嚴厲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這種嚴厲的分寸,千萬不可以用“暴怒”“暴打”等方式對待孩子,這種“分寸”的把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懼感。家長用嚴厲的口氣,嚴肅地指出孩子錯誤的性質、危害,使孩子從父母的要求中,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對錯誤的重視。當然,對犯錯誤次數和程度不同的孩子,態度也要有所區別,原則上是對首犯要說理,對重犯要約定,對再犯要懲罰。
同時要鼓勵孩子有信心和勇氣改正錯誤。這樣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錯誤的認識,產生痛恨自己錯誤行為的感情,這樣糾正錯誤就有了內動力。
二、要耐心細致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家長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找危害,幫助孩子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分清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決心、改有信心。
家長的這種說教,要力求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抽象的道理滲透在有趣的故事里,切不可長篇大論,沖淡主題。千萬不可簡單從事,圖一時痛快,對孩子暴打、痛罵,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容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尤其是對多次重犯錯誤的大一點的孩子,不僅可能無濟于事,而且往往會使孩子與家庭的關系疏遠,甚至導致情緒對立、矛盾激化,釀成意想不到的家庭不幸。
三、要鼓勵孩子說實話,讓孩子自己提出補救的辦法。家長一定要清楚,當孩子做了錯事后,要做到第一件事,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大發雷霆,而是應鼓勵孩子說實話,如實匯報事情的經過。孩子講了實話后,家長應及時予以肯定,切不可利用孩子提供的材料去諷刺與挖苦。當然也不可以對孩子提供的假情況偏聽偏信。否則,就是變相鼓勵孩子說假話,搞欺騙。只有冷靜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才會愿意聽取你的意見。同時,在采取補救的辦法時,最好讓孩子自己提出。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恰當、合理,家長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不恰當,家長可引導孩子補充修改。
最后,家長要勇于承擔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批評有沒有情緒化、泛濫化、簡單化、急躁化的問題,有沒有批評的時機掌握不恰當的問題,有沒有批評不合理的問題等。如果家長閉口不談自己的過失,年齡稍大已初步具有評判標準的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一種不信任和厭惡的情緒,就會削弱家庭的教育作用。
父母總喜歡“揭疤”對孩子成長沒好處
在現實生活中,每當孩子做出讓家長不滿意的事情時,家長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提起孩子過去的不適當行為。有的挖苦孩子做過的某件事是多么的可笑和幼稚;有的取笑孩子做過的某件事是多么的錯誤和無知;還有的則經常把孩子很早以前在某個問題上曾有過讓父母不放心的舉止和行為掛在嘴上,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記住錯誤教訓,今后不再犯錯。其實,這樣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
一、沒惡意不等于沒后果
家長的這些做法,其出發點并無惡意,有的是為了提醒孩子,有的是在和孩子發生口角辯論時用來壓制孩子。
但實踐證明,家長無論出于什么目的,這種揭開孩子過去“傷疤”的做法,不僅不合適,而且要不得,甚至是有潛在危險的做法。
二、孩子的自尊就這樣被傷害了
父母批評孩子、喜歡“揭疤”,肯定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尤其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傷害,孩子也一樣。
因為一般人都認為自己最親近的人不會傷害自己,所以當傷害發生時,被最親近的人傷害的感覺就會最痛。
當家長有意無意地拿過去不適當的行為說孩子或者壓制孩子時,孩子的自尊心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如果家長再不考慮場合,當著眾多人或者孩子的好朋友的面揭開孩子的“傷疤”時,孩子就會很受傷,甚至有時會對父母產生恨意和敵意。
也許家長的出發點是出于好意,目的是為了提醒孩子不再出現和過去類似的不適當行為,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不僅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還會重重的傷了孩子的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三、孩子沒那么自信了
父母不經意 “揭疤”的另一個后果,便是讓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完美無缺,如果說完美,只是我們的一種美好期盼和追求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正在而且繼續會表現出一些不適當的言行舉止,犯一些錯誤,無論是大是小,沒有誰可以不犯。
對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社會經驗還非常不足的孩子來說,有一些不適當的行為其實才是最正常的事情。
如果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地用孩子曾經的不適當行為來“提醒”孩子,實際就是不斷地提醒孩子有“前科”, 結果可能在心理上暗示孩子自己不行、不好,讓孩子老想著是自己犯錯誤,讓家長不滿意。
久而久之,孩子在內心深處,就會不斷地強化這種認識,當然也必然會受到這種“提醒”和“不適當”行為的影響,更加覺得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好,自信心會有意無意地降低。
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對孩子 “揭疤”,是打擊孩子自信心的無形之手。
四、“疤”都被揭了孩子還能怎樣
父母對孩子老“揭疤”,從根本上說,很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
無數事實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肯定和認可是激勵孩子努力前進的重要力量和精神動力。
如果家長不是用肯定或者表揚、贊賞的語氣和孩子說話,而是經常有意無意地用“提醒”的方式來傷害孩子的自尊,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就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那里獲得的力量和支持減少。
同時,還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原有的成長力量也會因為要對抗家長的“傷害”而被損耗掉。
在這種狀況之下,親子關系往往也不夠和諧、融洽,最終導致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受到影響。
因此, 家長一定要記住:當孩子有錯的時候,一方面一定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并進行嚴肅甚至是嚴厲的批評,但另一方面,在事情過后千萬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去揭孩子的“傷疤”。
